千週恩與道—第壹段、旅伴


.
諸賢匯聚,適逢其間;
我儕何德?勘與共論。
.
這段是有次聚會後,我的一點感觸,
表明了對一同聚會的弟兄,我的敬重與珍惜。
.
聚會的構成核心,是基督以及祂的話、是屬基督的人,
至於時間、地點,倒是其次,雖有一定重要性,但屬技術問題;
這群人,來自各方,有著不同的背景,默契是對聖經的重視和愛慕;
有時候,我會寫下一些人所留下來的事略,今觀之,俱是可貴的痕跡。
.
這些人成為提醒,這個聚會不僅不可逆,也不可再;
因為流逝、挹注的年月,不會再重來,一起相處過的人,也是;
當中有些人,如今生離,有生之年,也不知還否有再次聚首時;
當中有些人,如今死別,我們只有在主裡思念,直到來時相見天家。
.
壹之一、陳牧師(-2004)
一起聚會的人中,第一個離開我們、回到天家的,是陳牧師
所以他也是第一位被我所記述的聚會成員;
雖說他老人家蒙主恩召的時候,我當時在嘉義服役,沒有參與他的告別式;
後來,我們還是會懷念這位年長的弟兄,他的態度、他的事蹟,
我們感謝主,曾有這樣的肢體,在我們中間。
.
和我個人的相處,是他帶我走訪他的創作空間,
有著MIDI編輯器,有著大量的錄影帶、錄音帶;
不確定是不是同一次,他在路旁對我們兄弟,娓娓陳述對傳道書十二章的理解,
如今回憶,銀鍊斷,金罐破,對老人家已不是形容,而是敘述(傳道書十二章6節),
只是當時我們還太年輕,體會不出老人的衰敗與深沉。
.
壹之二、朱伯伯(1928-2010)
我在部落格中第一次提到朱伯伯,是老人家稱我為弟兄
這對我具有衝擊性的意義,尤其在視弟兄為平信徒的長老會;
在這個環境中,被稱為弟兄並不算什麼,
牧師、長老、執事等,才是讓人尊敬的對象;
(我曾以此稱呼某長者,為此他大為光火,把我叫去訓了一頓,認為我不尊重他;
不過那對我來說,已不重要,在此略過不表)
然而在這個聚會中,體會弟兄之稱,乃是在基督裡,有分於屬天生命;
這樣的領受,讓我對這稱呼,彌足珍重,我也因此,不輕易稱初識者為弟兄。
.
此後我也引述他在聚會中所說的小故事
尤記他當時藉此表明,奉獻要獻得可蒙悅納,
那是在他家中的聚會,如今情景依稀。
.
朱伯伯的蒙主恩召,讓我這個部落格,有了針對人而寫的系列文章:懷朱
以系列文章來說,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個;
也是我第一次參加安息聚會,感到的是喜樂,而不是哀傷;
事後的聚集餐敘,也讓我們感到溫馨和感動;
甚至我們在聚會中,還是忍不住提到所領受的恩惠;
這篇可以說是系列文章的濃縮版本,
這一年已開始在公報社的服事,在討論之後寫下的。
.
在動筆的現在,朱伯伯到所愛的主耶穌那裡,已近十年,
在此之前,我們也有近十年的相處,為此,我們對主的預備,有道不盡的感謝;
故人雖遠,我們卻還是時常提及,彷彿他還坐在我們身側一角,
抖著乾癟的手,指著聖經經文,以音量不大、卻刺入人心的聲音問道:
弟兄啊,你得救了嗎?」朱伯伯,我們來日在救主面前,再見。
.
因著在基督裡蒙恩的確據,我們如此許諾。
.
壹之三、吳弟兄
吳弟兄長年在外,我們並甚少聚首,但那次的久別重逢
還是深深感到弟兄重聚的美好,那份悸動,至今依然清晰;
我體會到,我們的聯結,不在人情,不在世故,而是同得基督之恩。
.
壹之四、陳弟兄(1934-2017)
陳弟兄年紀和朱伯伯相差無幾,若說後者帶有文人學究的風範;
那麼陳弟兄的草根、執拗,也和他受教育有限相符;
就這點而言,我的歷程毋寧與這位老弟兄更為貼近。
.
陳弟兄來聚會也不容易,在我記憶中,
他總是從台北南端,轉兩路公車到台北北端;
聚會結束後,再由台北北端,轉兩路公車回家;
我常常會在聚會後,陪他去公車站搭車,
儘管不喜歡麻煩他人的老人家,總是婉拒;
不過腳長在我身上,不是他嘴上,所以他也奈何不了我。
.
在那短短的路程中,會聽他提些他的關懷、經歷,這篇是以他的經歷為主;
陳弟兄有時會對今日基督教有些感慨,我這個算是和他抬槓嗎?
我也執筆寫了他的故人閱歷,依我和弟兄的情分,本來就會寫這種文章;
只是,我沒想到我會成為聚會時故人閱歷的撰稿人;
我按著這些年來從弟兄口中所聽聞的點點滴滴,梳理著弟兄最後的信息
.
此外,陳弟兄也是我發展論文的其中一個觸發因素;
我發現,他的腳步不再穩健,他的腰桿不再挺直,他的聲音不再宏亮;
結合我過去在替代役服務的經驗,我發現這是我可以切入的議題;
所以,在我稍嫌冗長的論文謝詞,特別提及陳弟兄。
.
有一件事和陳弟兄有關,是近日和弟兄在感嘆詩篇竟已快讀完;
我也不無感觸地想到,三年多前讀完約伯記之後,陳弟兄就一次也沒有來了;
不是不願,只是不能,爾後我還見過病床上的老弟兄一面,最後的一面。
.
壹之五、小王秀(2010-)
我得說,我在撰寫這篇文章,規劃人物時,竟然忘了還有這孩子?
相對於前面這幾位弟兄的姓氏是真實的,這個孩子的名字基於兒少保護,用的是化名,
不過內行的人都知道他是誰,這下可好,他也有些故事呢;
也因為他的緣故,我那個最年輕的位置只好讓給他了。
.
目前都和水果有關,首先是蘋果;
有一段時間,小王秀很喜歡蘋果
左手拿一片,右手拿一片,嘴巴咬一片,可是很常有的事;
當他做了這種事的時候,讓我們體會到,有些事真的不用教阿,
那是源於始祖的本性。
.
人的好惡是會變的,再來是芭樂,
有一段時間,小王秀很喜歡芭樂;
在這次事件中,他還結合了信仰的理由,讓我刮目相看,
有些事真的不用教,那是我們承繼始祖的遺產。
.
接下來還是關於水果的事件,但這次是水果盤子
且相比於之前刊於公報社,這次是刊登於親子報,
是以無論是篇幅、文筆,均是針對親子報撰寫的,
當中的老爺爺,主要形象是朱伯伯,但是以經歷來說,是陳弟兄;
正經的說,我們期待這孩子的成長,主讓這個孩子在我們當中,
旁聽我們的聚會,且不排斥這群長輩,這是很特別的事,我們感謝主,
這人將來如何?我們不知道,但我們總看到一個主所做的奇事正萌芽。
.
壹之末、小結
我得說,這一份名單,並未盡錄參與聚會的成員,
甚至相對於曾經往返之人,有被我以文留念的人,並不算多;
過去我之所以以他們為主題撰文,主要是有些經歷、觀點可以切入。
.
其實,有許多可敬、可佩、可愛的肢體,並未在這份清單之列,
包括開闊了這個聚會多元性,介紹許多肢體與會的劉弟兄;
開放了自己居家,讓聚會有一穩定地點的皮弟兄;
在早期就參與、支持,後來走上全職事奉的侯弟兄;
介紹馬健源、封志理合編的原文編號,且心胸開闊的李弟兄;
對希臘原文用功頗深,期許我們以原文讀經的廖弟兄;
內斂、沉穩、寡言,語出精闢的趙弟兄;
自覺負主甚多,曾在報社擔任主編,如今已安息主懷的王老弟兄;
根據馬健源原文資料,並對聖經逐字中譯的張弟兄;
不辭勞苦往來台北、新竹兩地,用功頗深、開卷無數的袁弟兄;
為人謙遜、看似平凡,實則背景、歷練不同凡響的伍弟兄;
性情單純直率,長期參與聚會的林姐妹。
.
他們都讓這個聚會更加豐富、扎實;
他們對聖經、真理的認真,也深深讓我為之動容;
他們獨具一格的特色,使我體會基督身體的多樣;
我為此深深感謝主的恩典,竟如此恩待我們?
我不是交遊廣闊的人,但藉此得了許多對基督信道的體會、領受;
簡言之,在基督裡和這些肢體的相處,是我對教會認知的建立,
那不是地上建物,不是世上組織,不是人間團體;
而是基督的身體,是永生神的家,是至高神的殿;
她的建立以基督為根基(馬太福音十六章18節);
她的歸屬以基督為聯合(以弗所書五章23~33節);
.
除此無他。
.
.

千週恩與道—第壹段、旅伴 有 “ 2 則迴響 ”

心有所感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