戰馬(War Horse)

.
近年來我會自己跑去看的電影,都是具有一定議題與特性,
會有這種行為模式,可以歸納出三個簡單易懂的原因,
第一、我窮,預算考量可以說是我不常去電影院的因素;
第二、我忙,隨著年紀漸長,角色增加,我的時間越來越少了;
第三、我懶,隨著年紀漸長,怠惰病也隨著病入膏肓。
.
但我還是去看了《戰馬》(War Horse),一部我受了某些震撼的電影;
最早會注意到《戰馬》,其實不是因為電影的緣故,也不是原著小說,
(講到小說順道一提,我近年來也很少看小說,原因同上)
而是一段影片,在這段影片中,深受機械技術的震撼,
弄得跟真的一樣,進一步了解作品性質後就決定去買了原著小說回來看了,
今年電影上映,找個時間看一下同名電影所拍攝出來的狀況。
.
在分享可能會有點落落長的電影心得前,先上點前菜吧;
話說現在是怎麼樣?看電影的最低門檻是兩人嗎?
因為某些原因,只有我一個人去看,悲劇就這樣發生了;
先生,這裡可以替您服務喔~」售票小姐笑容可掬的說。
《戰馬》一張。」說著掏出錢包,看電影還是要付錢的。
…….一張?……」售票小姐的笑容僵了一下。
對,《戰馬》一張。」是我沒表達清楚嗎?
一張、一張就好?」她的眼神朝我左右瞄了一下,眼神充滿疑惑。
是的,就一張。」我終於發現問題在哪裡了。
喔,《戰馬》一張…」這位小姐呆滯的打完發票,結了帳,
自始至終,她的狐疑以極明顯的方式呈現。
.
現在一個人不能自己去看電影喔?
不過好像也只有我是一個人進去,其他人要嘛是成雙成對,
再不然就是三兩成群,只有我是了然一身,
還好我是看《戰馬》,而不是去看什麼《愛》,
不然遭受到的注目一定更明顯、更詭異。
.
.
.
言歸正傳,來談點心得吧,以下是這部電影的一些基本資料,
方便了解這部作品的一些背景與拍攝條件。
.
作品:戰馬
影片年份:2012 A.D
出品:夢工廠
出品國:美國
語言:英語
導演:史蒂芬.史匹柏(Steven Spielberg)
原著:麥可.莫普格(Michael Morpurgo)
編劇:李察.寇帝斯(Richard Curtis)
演出:傑瑞米.歐文(Tom Hanks)、席琳.巴卡斯(Celine Buckens)等
製作經費:66,000,000美元
片長:146分鐘
主題戰爭:第一次世界大戰(1914~1918 A.D)
.
注意:下文中包含記述作品情節的段落,或許會降低欣賞原作的興致。
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:顯著地提供一個「掃興警示」是基本的禮貌。
.
.
.
有些話要先說一下,在大部分的電影中,演員很重要,
尤其身處第一線,演員不僅是演技、外型都深受關注;
但是那是指大部分電影,《戰馬》剛好不是這部分的,
因為在這部電影中,一個不小心可能到這位角色退場後,
觀眾還不知道這位仁兄的貴姓大名,
是的,這部電影的人物,相對而言比較不重要,重要的是馬。
.
不過剛好我有看過原著,所以在寫心得時,多了點著力點,
會盡可能的把他的大名寫出來,所以這篇心得,
嚴格來說不只是電影,也是原著的,還請大家多多包涵。
.
首先必須說,原著的特色是以馬作為第一人稱,
運用這種特性為基礎,表現出對戰爭的質疑與對衝突的不解,
與一本繪本《爺爺的牆》(The Well)有異曲同工之妙,
都藉由這種設定迴避戰爭複雜的歷史成因與政治因素,
這其實也不失是一種探求本質的方式,掌握的好,也有很精彩的表現。
.
但電影並不是以原著的方式呈現、描述,
電影不循原著的表現方式,多少造成了一定的限制與差異,
至於好不好、適不適合,這屬於見仁見智的問題,
我個人是認為一些地方與原著比較各有優劣。
.
《戰馬》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電影,
主要在描述戰爭中對生離死別的影響,
主角喬伊(Joey)與男孩亞伯特(Albert)在經歷了若干摩合相處後,
成為關係密切、近乎手足的夥伴,男孩乘著喬伊馳騁在英國的鄉間,
也驅使喬伊翻過一塊塊荒蕪的土地,讓土地成為可耕種的沃土。
.
然而歐戰的爆發改變了一切,即使是鄉村也感受到戰爭對各樣物資的需求,
亞伯特的父親泰德在經濟的壓力下被迫把喬伊賣給軍方,
由尼寇斯上尉耗盡手邊的錢買下喬伊,也開始了喬伊變成戰馬的歷程,
而亞伯特在悲痛之餘,許下了相會的承諾。
.
如果只是平鋪直述的探討劇情,對我來說實非必要,
但是《戰馬》之所以讓史蒂芬.史匹柏一看便下了拍攝的決定,
實有其內涵與價值,除了凸顯時代的變遷與戰爭的衝擊外,
《戰馬》運用精緻的手法,呈現了作者對戰爭的看法與挑戰。
.
.
戰爭型態
《戰馬》的時空選擇,本身就是個很耐人尋味的問題,
十九世紀工業革命(Industrial Revolution)後,人類社會產生劇烈變化,
戰爭亦受到明顯衝擊,故在此之後的兵器時代稱之為機械能時代,
諸如火車、鐵甲戰艦等武器成為戰場的主角,打擊力與機動力大幅提升。
.
然而這類藉由機械力量推動的武器,在一些特殊地形與機動作戰上仍力有未逮,
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,馬匹仍有作戰價值,
騎兵仍是軍隊中擁有優良傳統的兵種,騎術也是軍人必修的戰技;
不過時代的變革已經來臨,在原著中透過尼寇斯上尉的口娓娓道來,
這個以重金買下喬伊的軍官,意識到戰爭的醜惡、可怕與不可輕忽,
之外還注意到新興軍事科技如機關槍、滑膛砲的威力,
拿著劍作戰的騎兵雖擁有靈活的機動力可以發動奇襲,
但是在槍砲前與襁褓中的嬰孩毫無差別,遺憾的是尼寇斯即陣亡在機關槍的掃射下。
.
另一方面,藉由喬伊的角度,《戰馬》巧妙的讓視角穿梭於交戰雙方,
從英軍到德軍,喬伊與另一匹戰馬托普松扮演著後勤的角色,
從運送傷患的醫療部隊,到拖拉重砲的射擊部隊,
甚至在索姆(Battle of Somme)與Mark I,世界第一台投入實戰的坦克相會,
透過喬伊的視角,不只交織於敵我雙方之間,
更走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惡名昭彰的壕溝、鐵絲網,
雖然比例上不算多,但也簡介了歐戰的基本形態。
.
不過這部電影雖然是保護級的,但其實在一些戰爭畫面處理的很隱晦,
比如說尼寇斯上尉陣亡時,畫面只有機關槍狂掃,然後馬匹上就沒人了;
另一個例子是壕溝戰的表現,這個雙方合計在四個月內死傷百萬的戰役中,
我個人認為電影的表現算是含蓄了。
.
.
戰爭本質
《戰馬》藉由喬伊的角度,不無諷刺的思考人類為何要戰爭,
在原著中,亞伯特與帶疑惑的自言自語:
我不清楚為什麼要打仗,好像是有個老公爵在哪裡被誰殺了,
這樣就要牽連所有的人,我實在想不通….」(參原著)
真是讓人啞口的一針見血,詳參塞拉耶佛事件(Sarajevo Incident)
.
此外也凸顯經歷過戰爭與未經歷戰爭的差別,
亞伯特一想到戰爭,即認為參戰是一種極為榮耀可誇的事,
可是上過戰場的父親泰德則不這麼想,泰德終其一生沒有提過戰爭點滴,
對泰德來說,那並不是可誇耀的事,即使凱旋而歸,
戰爭對於一切的奪取與傷害的烙印,足以讓泰德緘默,
爾後更藉由喬伊的經歷詮釋了這一切。
.
.
人性探討
我想這是這部電影最發人省思的,
除了喬伊與亞伯特之間的羈絆外,
電影中亦穿插許多讓人感觸良多的互動。
.
其中之一就是喬伊到了德軍後,
一對兄弟對於戰爭、軍旅生涯認知的差異,
而這差異也造成了彼此不同的選擇,
作弟弟的對衝鋒陷陣心生嚮往,
而為兄的深知戰場有去無回,也因此下定決心,
硬把兄弟帶出隊伍中,當一對逃兵;
雖然後來還是被抓到處決,卻也反映出人們對戰爭的想法。
.
會想逃避戰爭的不只是德國大兵,同樣在英國陣地,
當亞伯特從軍,正要爬出壕溝作戰時,
有一個同鄉鄰兵所被賦予的任務不是殺敵,
而是格斃一切退卻者,劇情中這位仁兄受不了這種壓力,
最後爬出戰壕前往殺敵,寧可死於敵人之手,
最後死在毒氣攻擊下,這個任務的賦予,
反映出雙方士兵逃避戰爭的想法。
.
《戰馬》的另一個主題,是探究何謂真正的勇氣,
當艾蜜莉(Emilie)* 質疑她爺爺是懦夫時,
這位老人家以信鴿為喻,說明有時候勇氣,
不是殺了多少敵人、戰死沙場,
有時候勇氣,是穿越過戰場活下來、回到家,
而這也成為喬伊經歷的寫照。
.
而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最為高潮的,
就視覺效果而言是喬伊像一台戰車一樣突破陣地,
拖著障礙物狂奔,視覺效果深具震撼力,不過只有一兩分鐘,
可憐的喬伊就被綑在鐵絲網中了。
但這也引發實質意義、最有價值的高峰,
交戰雙方為了拯救喬伊,分別離開壕溝、走到陣地中,
雖然英德各只有一人,卻是極為特別的畫面,
原來彼此之間的差異,並沒有尖銳到必須刀劍相向,
仍有一起相處、共事的可能,哪怕只有片刻之間;
劇情後來還是幽了這兩位仁兄一默,
當兩人處理完鐵絲網後,要決定喬伊歸屬時,
其中一個選項是拳擊,顯然兩人馬上意識到這選擇背後的意義,
而改以擲銅板決定,但這一剎那已經表現出戰爭的本質之一,
也就是利益衝突,這一段在彼此互道再見後結束,(或許是永別)
再過不多時,彼此又要兵戎相見,然而這段短暫的交會卻彌足可貴。
.
* 註:這個要說明一下,有人說這部電影中,
大部分都是男人與畜牲,只有這小女孩是亮點,
個人不予置評,只是覺得這說法很有趣。
.
.
原著比較
由於看過電影與原著,有若干差異可以最後討論,
老實說若真要我評價,我對於原著的評價是較高的,
原著有較深刻的刻畫,讓人更有所感。
.
瘋子老腓
這個角色在電影中有出現,但是相對於原著而言,
卻沒有那麼大的張力與深刻,我必須說,
在整部作品中,瘋子老腓是最感動我的角色;
.
當喬伊與托普松在德軍服役時,有個照顧牠們的老兵,
這個大兵腓特烈有個外號叫「瘋子老腓」,
因為他總自顧自的喃喃自語,並對只有自己知道的笑話傻笑,
而瘋子老腓,也總做著沒有人要做的苦差事;
可是隨著腓特烈對喬伊與托普松的照顧,也將牠們倆作為傾訴的對象,
漸漸可以發現這個人物的內涵,不僅是傻呼呼的老瘋子,
而是一個溫和善良的人,但被逼上了戰場,
而他之所以總是傻笑,是因為在戰場,如果不試著笑,就會哭泣,
令人聞之鼻酸,這就是戰爭。
.
托普松
腓特烈最後沒有回到家鄉當他的肉販,
腓特烈死在托普松的屍體旁,算是完成了他的一個願望;
托普松若以篇幅而言,可以說是這部作品中僅次於喬伊的,
同為戰馬的托普松不僅較喬伊挺拔老練,也堪稱是讓喬伊變成戰馬的關鍵,
且是喬伊在戰場中關係最密切的精神支柱,陪伴喬伊在英德兩軍服役,
一起度過與艾蜜莉的時光,一起熬過最艱難的歲月,
然而在電影的呈現中,托普松的個性與相對而言也比較不是那麼明顯。
.
泰德
上述多是電影不如原著之處,
不過電影也有一些表現較之原著佳,
比如亞伯特的父親泰德的便是很好的例子;
在原著中泰德只是個經常醉醺醺的漢子,
但是電影中不但把泰德定位成從戰場上歸來的戰士,
而勳章與軍旗則是這位老兵的記錄;
一方面也藉軍旗的方式呼應喬伊在戰爭方面的經歷,
表現出與原著不同的結局。
.
.
個人評價
綜合而論,我覺得電影《戰馬》相較於個人期待而言,
是有點落差的,不過那可能是我看過原著的緣故,
若要我說什麼想法的話,我反而認為原著是較值得推薦的,
由於原著的讀者定位是青少年,所以不會很艱澀難讀,
而在淺顯之中,又有耐人尋味、發人省思的空間。
.

戰馬(War Horse) 有 “ 1 則迴響 ”

心有所感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