略梳2019

.
主後2019年到了要說再見的時候,又要整理一年一度的總結了;
基於前言隨著時間的積累,越加冗長、達到千字文規模的緣故,
所以為了避免過於離譜的開場白,讓人光看開場白就飽了,
而且哪天如果文章量不多,開場白將會比本文還長,那可真是糗啊
於是今年有了調整,將過去的總結文章歸類為附錄,放在最後面;
至於我的詳細考量,會在附錄時順道說明,在此就不贅述。
.

.
十四年來,部落格的經營趨於穩定,
主要的原因是文字的撰寫已有概念,
得以整理些想法,作為論述的基礎。
此外一些原則也在過程中形塑完成,
譬如說期望每篇文章都在千字之上,
扣除一些以插圖、卡片為主的文章,
大多數文章都有符合這個自我約束。
有兩個是例外,其一,每年的賀卡;其次,引用資料夾的文章,
因為有些被列入引用文章的本文,原先就很短,譬如說插圖、短文等
.
.
壹、信道
得承認,這幾年寫的信道文章是少了,
原因並不複雜,因為投稿的關係造成資源排擠;
雖然以定位、性質來說,投稿的文章還是點心,
然而若以文章撰寫數量論,那已經是主餐了。
.
但我個人還是期勉自己保持信仰文章的撰寫,
原因無他,因為那是可以淬鍊思辨、尋求的途徑;
點心系列雖然也有很高比例的信仰內涵,
但由於投稿的性質,所以必須要有些「表」,
產生的影響,是關於信仰論述的文字比重,多少有受條件的限制;
再者,雖然我不認為自己的文學素養有多高,信仰認識有多豐富,
不過根據小道消息,似乎給人過於艱澀的感覺?真是大人冤枉啊;
總之,基於這兩個考量,我還是會找時間,整理些我對基督福音的認識,
也是作為對自己的反思,厚實、周延對聖經的領受。
.
覓主心,我得坦白,會撰寫這一篇,有一部份原因是個人的堅持;
自主後2014年起,每個月都有文章發表,這種紀錄保持不易啊,
於是私心作祟,就把草稿中的文章完稿了;
只是這分心機算是白費,因為後來有篇插圖在隔天就刊出來了……
這一部分的領受,可以說是我們尋求認識主的途徑,
可以濃縮為三句話,分別列在副標題中:
膺聖經的默示,
藉聖靈的光照,
於聖徒的交通。
因此主標題本來要來個「三聖覓主心」之類的,
但唸起來太像「三清」之類,也就作罷;
順道一提,後來這段短語也被拿來投稿,往下拉就可以看到了。
.
夜路漫漫—十二階,恩….沒什麼好說的,就是年度作業,
雖然今年提交的時間和往年相比,有點早,
不過有道是備無患,所以很早就寫完擱著,
當需要的時候,我給得算是輕輕鬆鬆無負擔。
會後有人質疑,寫這麼多有人在看嗎?有意義嗎?是不是對牛彈琴?
我同意在極之有限的資源中,應該思考資源配置的必要性;
但對於這個問題,我的立場一直是一貫的,這是為了責任,
為了這個聚會、為了聚會的成員、為了給未來的自己而寫;
如有人讀才動筆,那麼,可預期我的文字量應該會銳減吧?
說我毫不顧慮他人觀點,那不可能的,這樣講就太矯情了,
只是要我自評,相對於很多人而言,我並不太顧慮這部分。
.
隨著時間累積,有一點我頗在意,我會否成為障礙、攔阻?
這個聚會確實是穩定下來了,我也找到合適於自己的方式;
惟這種穩定性,是否讓人習慣,甚至不能適應其他的聚會?
這是我不樂見,也是在思考中的議題,我承認我沒有答案。
但心理準備是有的,我也藉一些碎片時間,編撰解編清冊,
哪天有需要的時候,可以很快的遞交這些年來的文書資料;
如此,或可說在這條漫漫夜路,有了第四個時期:收斂期;
至於何時是終點?這就不在我的預畫了,主耶穌是我牧者。
從這段文字編輯作為觀察,我也有一點強迫症的症頭啊
.
草與樹,雖說近年來的時間有被壓縮,以至於信道文章推出的幅度大幅下跌,
但是我還是希望能夠維持信仰心得的整理,不然這裡都要引用資料夾被洗版了;
總之,這是篇讀經聚會的心得,也反映了我信仰的關注方向;
依照我不是很全面的觀察,在今日,基督信仰受到的侵蝕之一,是人本;
信仰變為以人的實用、體驗為軸心,而不是認識、親近、跟隨、倚靠一位說話的主。
.
Psalms 100 Notebook,基於最近聚會都是在讀詩篇,所以這也是讀詩篇的領受;
寫完之後,發現好像寫得有點長啊,我本來說,這只是篇短文的。
不過我倒是可以側寫那次聚會的狀況,當時聚會的方向已經飄了很遠了,
輪到我分享時,很不著痕跡的說:「我對這篇詩篇的領受是……」無視剛剛所提種種。
總之,我在這篇簡短的詩篇中,看到天和地兩點,以及其中應有的關係線。
這篇文章的另一個任務,是讓今年六月還有文章刊出,達到每月都有文章的目的
.
主的不後悔與後悔,呃,如果有看過這篇的人,可能會發現,這傢伙話很多;
其實我也很意外,因為我本來只是想把草稿裡的半成品清一清而已,
結果一個沒注意,文章就變得這麼長了。
總而言之,這篇文章的濫觴,是在一次分享中所聞,
當下感到不甚認同,但又一時想不到癥結(我並不是心思敏捷的人),
於是就先整理些想法;從最後的結論,我想至少有三點可以談,
第一、希伯來文的「後悔」不好翻譯,意思也與中文的不太相同;
第二、從我們的視角,主好像改變了心意,但那是照我們的順逆,不同的對待;
第三、雖然這個論述的出發點是好意,但並不是先知和使徒所使用的方式,
他們乃是直接訴諸神的旨意、作為,以及直指悖逆者的悲劇;
他們不是訴諸「神的心意會改變」,以期待聞者感動而回轉;
這是我整理論述時,最後意識到此出發點美則美矣,卻與聖經的方法不同。
.
說個題外話,也是在這個時候,我意識到,
如果再不清庫存的話,草稿匣就要爆炸了;
以一天一發的進度,會有些要到明年才發布啊。
所以這一篇,也是開始寫部落格之後,空前連發的開始,
前面所累積的,一次大爆發。
.
.
貳、點心
吃點心正式邁入第六個年頭,還是那句老話,是蒙恩的歷程;
和我有親身接觸的人,都不知道我話這麼多,實際上知道我有投稿的人也不多,
我主動告知的,至今仍是相對少數,不考慮迦勒畢契之外,不超過十人吧?
可見我的口風多緊……(整理這篇回顧的同時,也停止在迦勒畢契發布了
這種有意識的低調,純粹是個性使然,我並不習慣為人所關注,
做的比說還多,向來是我行事的重要指導原則,也是我相似家父之處。
.
貳之一、雲彩見證
如果是在之前,這些文章多數會出現在「點滴」資料夾,
但也不盡然,因為素材來自於生活中,可切入探討信仰者;
本質上,屬於可遇不可求,所以是多是少,我個人也不好說。
.
坐進商務艙升等的代價,出差那麼多次,第一次坐進商務艙啊,
意外、莫名所以的成分很高,經過刪去法,只剩下超賣升等了,
而且很不好意思,明明和兩個同事同行、同班機,但只有我被升等,
要不是後來的意外波折,稍微平衡了同事心情,不然被眼紅是免不了的。
.
咫尺即異路,雖說在公報社的服事已有些年月,不過和編輯是去年中才首次見面;
相會的地方,讓我一時之間以為走錯了路,王國聚會所?莫非我查錯地址了?
一時之間感到智障型手機的缺陷,無法快速反應,獲取資訊更新;
好在這只是虛驚一場,但已經足夠讓我寫點心得,順道回憶替代役時的學長。
.
驟別離,去年的年度大事之一,是形象向來開朗、活躍的堂弟,驟然告別我們;
由於發生在去年最後兩天,所以並沒有見諸於部落格,且我也一直沒有真實感;
等待一切都塵埃落定,看著那張有如睡著的遺容,我們知道此生只能夢裡相逢;
於是,我們以各自的方式,或影像、或文字,留下對他的紀念。
我得說,過程中觀察到的若干觀念,我並不認同,正因如此,催生了篇投稿;
另外,這篇的發布日期有經過刻意安排,我選擇在堂弟的忌日周年,以茲紀念
驟然離去的年輕生命,和告別式當天發表的悼文相比,悼文比較屬於情感抒發,
而投稿的文章,則是表述我對這條信仰道路的認識,所以相對來說,會有點硬;
也是在梳理文字、思緒的過程中,格外感到加爾文五要義所帶來的安慰與力量。
.
連根拔起後,回轉新生
多年前,有兩家人,一棵樹,辛苦了兩個禮拜,
換來了兩個字:「折騰」,或是更令人傷心的兩個字:「徒勞」;
多年後,讀到了詩篇八十篇,有一顆葡萄樹被遷移,這個模式好像有點熟悉啊?
於是,當年的汗水和肌肉痠痛,有了點發揮的空間,成為引子,談點生命更新的事。
.
七夜伴骨罈,這可謂今年的重大任務,恩,真的是「重」大任務;
故事背景和細節,我會在這篇回顧總結的文末另外說明,這裡先談點別的;
首先,這篇文章的標題,被我多次更改過,譬如說什麼「落葉終歸塵」之類的;
後來靈光一閃,發現可以用這個,而且發音還近似「七月半」,於是定案,
既符合事實陳述,又有隱喻,這是相當理想的配置,這就是下標題的藝術。
其次,任務完成後,我在聚會領詩時分享,發現一個老狀況,讓我有點反省;
那就是人們總記得「事件」,而不是「信息」,但是明明後者才是重點哪,
或許,前者太具衝擊性,而後者老生常談,那麼,我在這兩者間該有些調整,
避免提些讓人津津樂道的「事件」,而是專注在對生命、對信道有益的「信息」。
總之,藉著這篇文章,我主要的內容是談論台灣生死觀,順道談點靈恩派的盲點。
.
一日三聖餐,和上一篇相同,這篇的素材也源自於出差,而且是兩年前,
出差果然是遇到各種狀況、素材的好機會啊;
總之,這種經驗可是前所未有,不過我也很少一天參加三堂聚會就是了;
藉此談點我對聖餐的理解,畢竟這才是主角、核心。
.
貳之二、古韻仍新
古韻仍新若陳釀,悠悠響起溢滿懷。
.
這個專欄的意義重大,因為是我切入投稿的濫觴,
轉眼之間,數量已經破了半百啊,讓人感嘆不已,
恩….哪天有需要,故人愛吟可以從中隨機選取,
好的詩歌太多了,我知道的還是太少。
整理了那麼多詩歌,若有需要的一天,還是會讓人目不暇給吧?
.
古韻仍新—主我今來,對於能夠表述福音、救恩的詩歌,
我向來給予很正面的評價,原因無他,這是主給罪人的恩典,
是永生神在這敗壞、悖逆的世界中所行的大事。
.
古韻仍新—大家勇敢同齊腳步,投稿這篇之後沒多久,這個專欄就暫停投稿,
先出清「庫存」,就我所知,一年多後,到現在還有存貨…..長舌,這傢伙太長舌了;
簡言之,這是一首有著軍歌性質,節奏頗為強烈的詩歌。
.
古韻仍新—救主出聲叫我,本專欄持續出清中,是很投稿很早期的文字,
多少可以觀察五年來的文思變化,其實沒有很大啊,這表示成長有限嗎?
這首詩歌的旋律雖然沒有特別激昂,但Jesus Paid It All,卻是我們得潔淨的保證。
.
古韻仍新—莫把我棄掉,從投稿到刊出時間,這篇的時間算短,
詩歌看似有著阿民念主義(Arminianism)的特徵,只是細細咀嚼,並非如此;
與其說是反話,不如問,什麼樣的人會向著救主說:「莫把我棄掉」呢?
這不會是個屬世界的人,若然,他不會在乎與至高者的關係;
這不會是個屬肉體的人,若然,他不會介意和永生神的分離。
.
古韻仍新—為主拋命交戰若息,明明是節奏輕快的詩歌,為何我聽了會眼眶濕潤呢?
或許是這首詩歌的歌詞,有如在人生將近尾聲時,即將卸下重擔軍器,安然見主;
基督徒的生活,是具有爭戰性的,與惡者,與肉體,與世界,
抵擋罪惡之事,表明了我們的歸屬(希伯來書十二章4節)。
就現階段而言,這篇在主後2017年底投稿的詩歌,是最後一首台語詩歌投稿;
此後就被協請先寫別的類型的文章,資源進行分配,直到現在,仍沒清完啊。
.
古韻仍新—耶穌召我行天路,基督徒所走的路,是一條蒙聖召、跟隨基督的路;
耶穌是主,祂發出呼召,我們是客旅,回應呼召,離開世界,邁向天家。
雖然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議題,卻是關乎於我們每一天的歷程,
是以,仍有重要性,是我時常關心的基要真理,也附上一篇更完整的介紹分享。
.
古韻仍新—人們需要主,自從我對社會工作有些了解之後,
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(Maslow’s hierarchy of needs)稱為浮誇、氾濫並不為過,
猶記當年受訓的時候,三不五時就看到層次需求圖,彷彿那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;
你就算沒看過馬斯洛走路,也看過馬斯洛層次需求圖…嗯?這句話好像怪怪的
從人的需求而言,那確實是很吸引人的議題、解釋方式,然而這變成了以人為本,
因此我還是從需求切入,只是這需求,是人真正的需求,而不是只聚焦在人身上。
.
貳之三、電影賞析
再次感謝廠商的贊助,讓我看了很多別具意義的電影;
這些電影也許和院線片相比,不具熱血氛圍,不具爆笑情節,
或許娛樂性較低,卻有著許多發人深省之處。
.
電影《不可能的逃亡》—那些伸出援手的人們,主角逃亡的歷程,扣人心弦,
基於情節以支援的人為主,我也藉此談了些關於教會的看法;
電影《7月22日重生》—收刀入鞘吧!這部電影是以真實事件為基礎拍攝,
很沉重,但不容我們漠視、忘卻,尤其在這個越來越極端的世界,
我們並不能保證,不會發生類似的事件。
.
電影《我想有個家》—苦難終止的地方,這部電影的兩個小男生,很不簡單,
明明年紀都很小,但是演出的精湛生動,令人為之動容;
最重要的,是他們所呈現的,是一個世界的現實(而且是淡化處理的事實)。
電影《三小一家人》—浪子回家,台灣並不大,但已經足夠產生區域差異;
那麼面積將近18倍大的法國就更不用說了,
根據道聽塗說的消息,法國戰南北、鬥東西可兇了;
言歸正傳,這是部喜劇,而且為了感念常常讓我有機會看試映的海鵬影業,
我在文章中加了該公司的slogan,有注意到嗎?有注意到吧?
不過以投稿而論,這篇有更新過,希望針對主要核心內容多說一些。
.
電影《騙局》—天下烏鴉一般黑,雖然是以西班牙政壇為主軸,不過也可見相似性;
有些人會發現,我不太喜歡談政治(不過我還是有我的觀察,舍弟為證),
不喜歡談的原因,是因為那有很多人間敗壞,
而在現有的政治結構中,想要保持純正公義,又要上位主事,幾乎是不可能的,
因為這樣的人,在政壇不會有朋友、不會有利益相近者;
於是,他可以孤單,可以保有他的理想、價值,然也就止步於此了;
其次,政治事務也有很多相對性的妥協、折衝,並非絕對,
也因此,我很能接受政治領域中,有很多的不理想,因為政治既然涉及人,
那就是很多利益、立場拉鋸的結果,我們只能盡量擬定多數人能接受的方案;
這也涉及另一個議題,那是這群選舉人和被選舉人的素質
故此,我也向來反對政治和宗教的結合,因為在現有的結構中,那是個試探頗重之所。
不過耐人尋味的,是台灣似乎一直在政治中尋找救主,打我對政治有些觀察後,
舉凡台灣之子啦、雙英啦、北高非典型市長啦,
他們所帶起的潮流或有消退時,但巔峰時人們為之傾倒、擁護的本質,
在我來看是一種類似於宗教狂熱的情緒,而非民主所需要的理性辯論
.
電影《他們不再老去》—戛然而止的青春
獲得這部電影的資訊,是在Facebook的廣告中,
然後我就腦波很弱的等電影上檔之後,就興沖沖的跑去看了,
而且還是禮拜日晚上八點這種我不太出門的時間點。
咳,總之,這是一部個人興趣導向的電影,吸引我的地方,
在於三個要素:真實、戰爭、基層;
這部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製紀錄片,具有很多啟發,
其一是,英國人很愛喝茶,並且把握任何可以泡茶的時機,
諸如機槍的散熱用冷卻水,使用過後會變熱水,可以泡茶;
還有蒸汽火車頭產生的熱氣,可以拿來燒開水,可以泡茶;
恩….好吧,他們是英國人。
言歸正傳,既然是戰爭電影,我就從這個角度切入,談點關於聖經中爭戰的教導。
.
電影《出走巴黎》—夢裡不知身是客,我得承認,有些電影真的不好懂;
譬如說這部電影好了,如果有看過,會對他的設定、鋪陳感到困惑,
這三個角色的關係是怎麼樣?法國人有這麼大方?是電影效果吧?
對不起,我太激動了,裡面的複雜關係,真的難以苟同,
我決定還是把我的立場再貼出來一次,以正視聽;
可能是我的形象太鮮明,所以幾乎沒有人問過我的立場;
另外,今年看到一篇呼籲教會支持同志、但沒什麼新意的文章,
我一個不小心就寫了自己的評論,貼在那篇關於立場的文章之下
另外,我感受到導演強烈的諷刺訊息,當「言論自由」以整齊劃一的方式表述,
是很「不自由」的違和表現呢。
.
電影《計高一籌》—創造真實?以商業藝術生態為主題?
這種類型的電影我還是第一次看到,他所揭露的,是藝術作為商品的運作模式;
當中固然有炒作、誇大的可能,但是電影中對真實的追求,
倒也成為極具省思意義,討論空間的對比。
另外,從順序而言,這一篇不只是來自於去年的文章,而且還是被插隊的文章;
事情的原因,是因為去年這時期,我在安排出清的時候,發現照此模式,
《小丑》(Joker)會被擠到今年啊,考慮這部電影的討論空間,
還是把《小丑》往前挪,搶在去年發表,而《計高一籌》也就只能讓賢了;
這種調整刊出順序的案例不多,我盡量避免,但還是有時存在特殊考量。
.
電影《小丑》—罪惡之源,猶記在今年初,看到《小丑》(Joker)的電影預告,
其鏡頭語言和情境渲染,當下二話不說,馬上排入必看電影的名單;
上映觀影後,果然沒有讓大家失望,是一部沒有爭議、會成為經典的電影,
瓦昆.菲尼克斯(Joaquin Phoenix)在希斯.萊傑(Heathcliff Andrew Ledger)之後,
再次豐富了小丑這個經典角色,從此人們提到小丑時,必然會有他的形象,
順道一提,傑瑞德.雷托(Jared Joseph Leto)的落寞也是想當然耳。
言歸正傳,這部電影的鋪陳,令人同情主角的際遇,也讓小丑問世充滿想像空間;
但實則有許多前設值得探討,譬如說左派色彩、心理學的架構,
都是應當注意的觀點,因此我還是本著聖經對罪的定義,提出一點想法。
為了讓觀影收穫更為具體,我在進電影院前,看了不少影評,
在參考資料中有附上連結以供參考,且為了讓這部電影在今年發表,
我還把一篇電影賞析的排程擠到明年
.
貳之四、畫中有道
根據紀錄,這是到目前為止,每年都會有的文章呢,
雖然對宗教畫並不完全認同,但我也承認,有不少經典之作,是以宗教為主題;
我也在蒐集素材的過程中,欣賞了許多重要的畫作。
.
畫中有道—不叫我們遇見試探,有人知道巴蘭嗎?
以新約對舊約的引用,巴蘭出現的次數雖不算多,但相當重要,
是聖經中的反面例證之一,而巴蘭所遇到的試探,更是重演無數次。
畫中有道—無名的強盜們,很多人都羨慕過這個強盜,
頗有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的轉變,立刻得應許相見樂園更讓人動心,
這個強盜,根本是臨終得救的典範;
然而,他信的耶穌,不是一個罪囚,而是君王;
他信的耶穌,不是一個以死為終點的人,而是將要得國降臨;
我們不知道他的信從何而來,聖經沒有告訴我們答案,但是,他是有信致於得救的人。
.
畫中有道—祂盡了諸般的義,準確來說,這並不是「畫中有道」專欄的文章,
而是希望系列介紹畫家的「藝真思理」,「藝」和「思」均是動詞,對應的是「真理」;
但如同「樂揚真理」和「古韻仍新」整併,
我也不太想讓這邊的分類太複雜,所以就併入「畫中有道」了。
這個專欄,首先粉墨上場的是詹姆斯.迪索(James Tissot,1836~1902年),
不過基於編輯需求,所以這篇文章經過一些重整拼貼,小地方就別在意了。
我比較關注的,是題目使用「祂」,似是在說基督的神性;
然而以成就律法的義而言,應是「他」,基督的人性才是。
畫中有道—祂的呼喚,以順序來說,這幅畫是投稿迪索的第一幅,
撰稿之前,因為有文章提到「耶穌哭了」這個議題,故此打鐵趁熱,多提了些想法;
畫中有道—祂為你我而死,這幅畫作相比於同主題作品,頗為特殊,是以耶穌的視角創作;
我在此基礎,提了些時代對創作的影響,然後根據福音真理談點領受;
畫中有道—榮耀的復活,迪索的畫作共有四幅,在此告個段落;
以刊出的角度,是這幅作品決定了刊出時間,因為是要符合復活節的時間;
我從聖經、耶穌的自知、後續的影響三方面,談論耶穌復活的獨特性。
.
畫中有道—主啊!祢是誰?對這個喜歡聽故事、不喜歡講道理的時代,
使徒的見證和這個觀念恰好相反,該怎麼理解呢?
我同意故事是生動的,但也容易失焦;
我同意故事是具體的,但信仰中很多觀念卻是形而上,
在信的人仍是具體,但不信的心使這些信息渾噩不明,這是故事不易表達的;
總之,我們雖可以透過保羅的文字感到強烈的個人特色、情感關懷,
但他鮮少談自己的際遇(即便那非常特殊),這個精神,我們也當思想。
此外,「主啊!祢是誰?」(使徒行傳九章5節)這個問句本就耐人尋味,
那個大數人,發現一件事,發現他為律法熱心,卻不認識主。
.
畫中有道—亞伯的血,法國學院派畫家威廉‧阿道夫‧布格羅(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,1825~1905年)的人物畫,
筆觸是寫實的,可是因為太過理想化,所以看起來很不真實……
多理想?多不真實?只能說,若要以這作為擇偶標準,難度會大幅提升
言歸正傳,加上這篇之後,我就湊齊了猶大書中的例證:
他們有禍了!因為走了該隱的道路,又為利往巴蘭的錯謬裡直奔,並在可拉的背叛中滅亡了。」(猶大書一章11節)
至於撰寫、刊登順序,和經文的順序剛好是反過來的。
.
畫中有道—光照在黑暗中,按順序來說,這篇本來是要被擠到明年的,
但考慮到這是節日限定,由於近六年來每年都有接觸到聖誕節主題的論述,
還真的讓我這個不太過聖誕節的人有點詞窮啊(是說我聖誕節前後也滿閒的,也就是了),
還好這幅畫的名稱取得真好,讓我找到藉題發揮的空間;
扣著「光」這個主題,倒是之前為數不多的切入點,
兼且這幅畫本身就有很多詮釋空間,於是我就從這些細節著手了。
.
貳之五、甜蜜親子報
以點心來說,今年最重大的事件,莫過於我在親子報的投稿;
與之前的塗鴉不同,今年第一次讓文字見報,可真是大膽啊。
.
有人可以透過行為之約得救嗎?坦白說,這兩張插圖我並不是很滿意,
不過雖不滿意,但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,所以還是交稿了。

小王秀要長大,有個孩子的言行舉止又被我當撰文靈感來源,
不同的是,這是首次在親子報刊登文章,之前這個孩子的事蹟,出現在見證版;
事主見報的事例,都和水果有關呢,一次是蘋果,一次是芭樂,這次是拿水果,嘖嘖
這一篇極具紀念性,是因為圖和文都是在下小弟我完成的,
讓我自稱圖文部落客,稍微不是那麼心虛了;
文中的老爺爺,是以已故的陳弟兄為基礎,加上一點朱伯伯的形象而寫,
紀念這兩位到救主耶穌那邊,等候來時我們與他們相聚的弟兄。
煲好湯秘訣—成長,雖然這篇沒有見諸於官網,
但因為是同主題,所以也就同步發表在部落格了(不然依慣例,會放到年底處理);
我得說,畫個畫風可愛的插圖還可以,要我以孩童容易理解的文字,
對於孤家寡人,幾乎沒有兒童主日學歷練的我,可不是那麼容易呢。
.
基督在恩典之約中為人做了什麼?這幅插畫背後的小故事,就是整幅重新構圖;
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,通常我是看過文章之後,大概構思基本的畫面,然後提供草稿;
因為原始文章中,有「賭博」、「借錢」等情節,所以我構圖中的角色就比較偏成人,
結果因為不符合親子報定位,所以整個連文帶圖都做了調整,所以就變成現在這樣了。
.
贖罪的意義是什麼?這次插畫,來回修改了兩次,那個阿飛頭,看起來就不是善類啊;
以人物來說,這次插圖的人數創下新高,總共有八人之多,
而我個人最欣賞的是裡面的警察,無論是構圖、用色,都很到位。
.
掃墓,嚇死我了!這也是難得圖文並茂的文章,
雖然在協調方面,似乎造成某種程度的困擾,吃燒餅哪有不掉芝麻呢?
總之,這也是我的孩提經歷,為蒼白的童年留下點註腳。
.
今年在親子報的服事,可謂新的里程碑,除了稍後會介紹的專欄之外,
類似見證的文章也被我擠出來了,還很順理成章地畫了插畫,
莫非,距離圖文部落客又近了一步?
咳,總之,今年在親子報的圖文,已經超過過去的總數。
.
貳之六、耶穌在哪裡
有個微不足道的消息報告,我意外的從親子報的繪者,插花變成專欄作者,
這個專欄名稱,構想階段時,叫做「耶穌躲貓貓」,
是一個和我本人氣質很不相符的用字遣詞,我得說,我還是有幽默細胞的;
按我本來的風格、氣質、路線,應該來個「道藏古典」之類的
但這個專欄並不好寫,尤其對我這個長年與長輩相處的人,
深入淺出、使用兒童的語彙,對我來說,並不是那麼容易,
小弟已經盡量白話了,請海涵。
在篇文章的編輯構想,原本是併入親子報說明,
後來基於屬性相對獨立的關係,所以另闢一個子項目介紹,
畢竟這對我而言,算得上今年的重大轉型。
.
耶穌在哪裡—創造天地,萬事起頭難,這個專欄也是,
尤其第一個主題要談的,就是起初神創造天地;
依我現階段對基督福音的認識,這段記載無比重要,
雖然明顯與現在的主流論述不同,但創世記前三章說明了神的主權、旨意、作為,
表明了神與人的關係,人對行為之約的悖逆、無力遵守,福音所解決的問題、必要性等;
新派對創世記的「神話化」,無疑自毀長城。
.
耶穌在哪裡—第一個人,關於這個主題,創世記有很多發揮空間呢,
僅是亞當,就有相當豐富的探討空間,尤其是他在人類中的代表性,
和基督相同,均是代表著一群人,不過分野之處,在這一篇並沒有分說;
因為篇幅不夠了,違反行為之約,那是下一篇的事。
.
耶穌在哪裡—違背約定,第一個亞當和末後的亞當,
最大的差異是第一個亞當違背了約定,於是成為兩種人的代表;
在一次的分享中,我意識了亞當犯罪這件事的嚴肅,
因為全人類中,只有基督和亞當可以自稱,生來是無罪的,與神的親近更是無庸置疑;
然而亞當還是走了另外一條路,一條使世界陷在罪中的路。
其中所衍生的神學議題也很複雜,若亞當純全,罪由何生?我承認此階段我無法回應
.
耶穌在哪裡—亞伯的血,一個不小心,畫評有出現的主題,很快的出現兒童版的;
這也沒辦法,因為若要在舊約中談論基督,亞伯是不能迴避的,
雖然他在聖經沒有留下什麼言論,但作為第一個身死之人、殉道者,
希伯來書的第一個信心見證人,他的血與基督的血相比,足見重要性;
而從猶大書論,與亞伯相對的該隱,亦是戕害教會的威脅之一。
.
耶穌在哪裡—拯救之舟,對於一個喜歡動物的人來說,挪亞真是令人羨慕;
不過考慮到照顧能力,我還是只能羨慕而已,試想,照顧這群飛禽走獸…..
恩,套句家母之前拒絕養狗所說的話:「自己都養不好了,還養狗?」
無論如何,挪亞的百年造舟、傳揚義道,固然是信心、敬虔的見證,
但更為根本的,是方舟所代表,拯救的見證、在基督裡的預表。
.
耶穌在哪裡—應許的兒子,原本我在談亞伯拉罕時,只打算給他一篇的篇幅;
但基於編輯考量,想要呈現《揭開奧秘—發現舊約中的基督》(The Unfolding Mystery-Discovering Christ in the Old Testament)中的一個觀念,
所以將亞伯拉罕分為兩期撰寫,這邊所刊登的即是修改後的版本;
著眼在亞伯拉罕對基督的看見、等候。
.
耶穌在哪裡—平安之王,昔時有稱為「三皇會戰」的奧斯特里茲戰役(Battle of Austerlitz),
我這邊寫個「九王會戰」,也只是附庸風雅而已。
言歸正傳,在聖經中,麥基洗德是誰,確實引發了不少爭論;
有人基於「無父,無母,無生之死,無命之終,無族譜」,認為超凡非等閒;
有人基於「與神的兒子相似」,認為既是相似,就不是,前述「五無」只是沒記載;
兩者都有聖經根據,也具有合理性,這裡我不多做討論,免得失焦。
下筆之時,我參加的一個聚會就在議論此事,雙方俱難說服對方
總之,我認為在探討舊約中基督的預表,麥基洗德是無法迴避的議題,
因為身兼君王和祭司的特性,是希伯來書關於耶穌為祭司的立論基礎;
因為大衛在聖靈中所領受的啟示,是探討更美之約中,大祭司的依據;
有趣的是《揭開奧秘》並沒有多加著墨,是因為這位君王的爭議性嗎?
無論如何,我還是很簡略的提到新約對他的引用。
.
耶穌在哪裡—守誓約的神,在這裡,可以一窺我尖酸刻薄的一面,
我很直接的調侃了大家常聽到的:「我發誓….」
聽慣了政客和廣告商的「我發誓」時,確實有不好的聯想,我也是有感而發啊。
咳,回題是岸,我得說,這個觀念是我依據《揭開奧秘—發現舊約中的基督》所寫,
其中論述有著對那時代儀式的考究,是我陌生的,所以在整理的時候顯得有些吃力;
總之,就我的立場,以這事件連結到基督在舊約中,是有點勉強的,
但因為有參考資料,所以還有點把握,才從這個角度切入。
.
這個專欄中,雖說都不算是陌生的記載,但是以兒童容易閱讀的文筆,於我而言相當嚴峻,
用字遣詞、信息範圍拿捏,都必須設身處地的為小朋友們的理解能力著想;
不過套句構想階段說的話,這個專欄就是兒童版的《揭開奧秘—發現舊約中的基督》;
雖然有一定的挑戰,但兩約一致性,一直是我很在意的議題,
所以對於這個專欄,還是有相當的興趣與熱誠。
此外,我也加強在這議題的閱讀、概念補強,
如找到桂丹諾(Sidney Greidanus)的《從舊約傳講基督》(Preaching Christ from the Old Testament),
這本教科書羅列了教會歷史中關於引用、詮釋舊約的方式,這些各有優缺;
並且提供從舊約傳講基督的方法,而我的任務,也是閱讀此書的目的,
是避免使用一些有爭議、偏差的舊約詮釋方式。
.
在此也引用Luke Luo翻譯Brian J. Lund的文章「救贖歷史講道:以基督為中心」(Redemptive Historical Preaching: Christ at the Center)中,
所提到的架構圖,雖然囿於篇幅,我不見得能完全滿足這個架構,
但貼上這張圖,一者可以表明我的思路,一者也可以提醒我自己,撰文時該有的想法;
這邊我只會貼圖示意並概述,詳細的解說可以參考出處連結。
.

資料來源:
https://brianjlund.com/2011/08/27/redemptive-historical-preaching-christ-at-the-center/
http://www.crtsbooks.net/blog/(A(kdbJSAz1JDP_2NAmLcRCDXPeX_N81gO_o8sr_Kzd-844XkXk1gJA08prj3epW9jq0qYz3qHTNPabV_iiX1LEr9O9FVHs5n1dhMGLmjUGleV1RmIOiOknCJLSfmZzyCKlVf33DJ3bBhj7kLokf6RddZSf7yASIemjwBS0Ak10neRgL7nT0))/post/2016/12/22/Redemptive_Historical_Preaching_Christ_at_the_Center.aspx?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=1
.
E-舊約的事件或制度(Old Text, Event, or Institution)
T1-舊約真理(Old Testament Truth)
Tn-在基督裡的應驗(Fulfillment in Christ)
我們的講道或應用(Our Preaching)
.
救贖歷史:由E指出所象徵的T1,再到救贖歷史與啟示Tn,最後的意義是我們的應用。
預表誤用:跳過舊約的真理,直接由舊約陳述基督。
道德主義:由E指出所象徵的T1,略過救贖歷史,直接到我們的應用。
靈意解經(或言寓意詮釋):忽略舊約真理、在基督裡的應驗,直接由舊約探討應用。
.
受限於篇幅及論述能力,我最多好像只做到在基督裡的應驗,沒有應用哪,
以這個圖表,應該算是哪一種呢?無論是哪一種,總是說明了我還有一段長路要走。
.
貳之七、滄海一瓢
從性質論,這並不算是什麼系列文章,
只是當初投稿時,包含了十二個主題;
因此,就被切割刊登了,也因為不時會有這種狀況發生,
所以最後我刊出的文章,一定會比投稿的文章來得多。
此外,還有一些類似於短詩的文字,也被我拿來投稿,
導致於這個部分的文章量激增,雖然相對而言,文字量並沒有增加多少。
.
滄海一瓢—苦難、聖潔與順服,從這篇文章可見,我對「聖潔」這一主題,
相對來說是比較沒把握的,因此篇幅特別短,不過,現在或許可以多些體會。
.
滄海一瓢—基督的愛,以篇幅論,以下這幾篇毫無疑問是:「灌水」,
之前有投稿過幾篇短詩,每篇不到五十個字,這些介紹的文字數還比較多,
莫說千字之約了,連十分之一、百分之一都不及啊,我的臉現在埋在地洞中;
我一度很掙扎,這…..還要以文章為單位發表嗎?還是要統一一篇發表呢?
要不是有被分開刊登,我還真的不好意思貼在部落格呢,
以往這種篇幅的文字,都是貼在Facebook上的。
總之,這反映了復古的一面,喜歡寫些帶有古風的文字;
這一段,寫的是基督福音,因為愛所成就的贖罪祭。
.
滄海一瓢—點滴深恩,身為一個還在世寄居的天路客,
我走得不算順遂,也有迷惘、偏差之時,實不外人道;
因此,所誇耀的,只有救主基督在我身上的夠用恩典。
.
滄海一瓢—祢我,承上,這段更能凸顯我的心境,
我性格內斂低調,有很多事,我並不擅長、習慣攤在公眾眼前,
即或是好事,即或是沒什麼情報價值的訊息,我都言語寡少。
.
滄海一瓢—無力滌愆白得恩,這大概是這一系列中,標題下得最有力的,
雖說「白得恩」聽起來好像是某位白姓先生,不過經過Google確認,
這也是《來作工》(To the Work)歌詞中的一段譯文,但我確定,撰寫時沒有參考,
藉著律法,我們得以知道主的公義、聖潔,更認識自己的罪惡、汙穢;
藉著福音,我們得以知道主的慈愛、憐恤,更認識自己的不配、穩妥;
我深感,今日基督教談及福音,多著眼於救主慈愛的那一面;
這樣的強調,並不是不符合聖經,這都是有聖經根據、支持。
問題是,若非認識至高者的公義,使我們曉得人類罪無可逭,
我們就不曉得這份慈愛的重量,那是神愛世人所付出的代價。
.
滄海一瓢—年歲冠冕,經過了些年歲,也體會過些時光流逝,
惟求主時常保守,隨主蹤,見神恩。
.
滄海一瓢—耶穌和撒該,撒該的事蹟為人所熟悉,
但從救恩而言,他更可貴的不是接待耶穌一晚,
而是接受耶穌,踏上跟隨基督的道路,有分於永遠生命。
.
滄海一瓢—稱義成聖,以文字結構來說,這段是我很滿意的,
「罪愆」和「恩義」相對,「師」和「飾」押韻,
且也都有聖經根據、和救恩相合,我們如此蒙恩。
.
滄海一瓢—器皿與弟兄,這一段是關係到服事和身分,
於前者,在大戶人家,有貴重、卑賤的器皿;
於後者,同屬基督的兒女,或有生命成熟與否的差異,
但那在我們身上的贖價,卻是相同的。
.
滄海一瓢—十架前後,身為一個還有肉體、血氣的蒙恩罪人,
我期盼自己能像這段文字,說得如此決絕,
至少,我得承認,如今說話的我,仍和這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。
.
滄海一瓢—古道今跡,這一段有點心虛,
因為說穿了,就是耶利米書六章16節的改寫嘛;
只是我稍微加了點文字,讓對仗變得工整些。
.
滄海一瓢—覓主心,如有從前面閱讀到這裡,會感到似曾相識;
是的,這不是錯覺,而是真的在之前出現過,那是一篇文章的標題,
然後這篇短文,就是那篇文章內的副標題,我沒想到這麼快就被刊出來了;
今年的文章常常是投稿沒多久就見報了,有點措手不及呢。
不過要說,這種短文雖然文字量少得可憐,不過技術含量可不低呢,
畢竟要把重要的信息,以扼要、結構完整的方式呈現,也是很傷腦筋的;
而且從此例可知,他其實可以拓展出可觀的討論空間,有前文為證。
.
滄海一瓢—歸算,這可以說是寫部落格至今,最短的文章了,不含標點符號僅僅八個字;
但以意涵來說,卻是相當深邃,那意味著我們的罪,歸到十字架上的贖罪祭,
而我們被稱為義,也不是自己的義,而是人子在世所成就的義,成了亞當之外的另一個人,
新的創造於焉而生。
.
滄海一瓢—窮壤善種,如果沒記錯,好像是出差前、趁還可以上Facebook所寫的,
所表明的,是我的貧乏以及主的豐富,除此無他。
.
滄海一瓢—相對絕對,東方和西方,是相對的概念,
譬如說中東對位在遠東的我們,屬於西邊,而這兩者都是歐洲的觀點;
天和地則不然,固然有高度、深度之別,但不會因為位置而改變性質。
.
滄海一瓢—更美之約,我對於這段短文的結構很滿意,簡單而優美;
無瑕疵的羊,對應更美的新約,是何等的美善,教蒙恩的人不住頌讚。
.
滄海一瓢—主牧,這是堂弟告別式之後,我貼在Facebook上的短語,
在這沉重哀傷之際,我們更加看到自己的軟弱無能,惟仰主牧並慰。
.
滄海一瓢—真理,從這個角度來說,「衛道」一詞有省思的空間;
或許我們能做的,是竭力將真理表明清楚,我們是倚靠真理而剛強,
我們縱有虛謊,真理仍是亙古不變。
.
滄海一瓢—信與行,信心與行為在稱義一事上,一直受到很多的議論,
依照我對福音的領受,兩者的關係需要拿捏,在稱義方面,行為是沒有份的,
若我們的行為有地位,那恩典就不是恩典(羅馬書十一章6節);
可是,真正的信心,會產生行為,以顯示、證明出看不見的信(雅各書二章18節)。
.
滄海一瓢—唯獨恩典,這首短詩的結構是我常使用的,意義的對仗也算工整;
表明了我們得蒙赦罪、潔淨,可以稱義成聖,唯獨耶穌基督所成就的恩典。
.
滄海一瓢—經上所記,和上一首相比,這首短詩的篇幅更短,
概略的提及聖經論及創世、末世的範疇,顯明神所立的約,人所當行的路。
.
滄海一瓢—信徒,我非常喜歡這一則短文,一來放了兩首我所喜愛的詩歌,
二來好像預視了若有一天我遲暮老矣,肉體敗壞,病痛、軟弱等紛至沓來,
我的歌聲或許沙啞,那些仍是我在基督裡的詩歌,仍是我在基督裡的確信;
我如此說,不是憑著隨風飄動,轉眼成空的人性,而是神在永恆中的旨意。
.
貳之八、難得遊記
一如過往,我的遊記,有灌水之嫌,因為去的景點,都是在附近而已;
畢竟我不是那種喜歡遊山玩水的人,即使假日,窩在定點的頻率也很高;
於是乎,我的遊記主題,截至去年為止,距離最遠的是中平路故事屋(這還是無心插柳的路過),
其他主題的則以家鄉進行小幅度的輻射,所以對我來說都很方便,重拍照片也沒問題……
可以確定的,是今年的遊記,在數量上是歷年來之冠。
.
尋幽千年訪芝山,刊出的名稱是「訪芝山百年風雲」,
「百年風雲」雖有氣勢,不過「尋幽千年」卻更有意境,所以我個人還是使用原始命名。
總之,這也是篇很心虛的遊記,因為雖然談不上近在咫尺,但絕對算得上在附近;
但更心虛的是我對這段歷史的陌生,這塊土地,還真多故事啊。
.
日屋展華衣,刊出的名稱是「日落的時光,織錦的情感」,
恩….得說我確實在下標題時,有點故意,嘗試著觸碰意識形態的邊界,
果不其然,被和諧了,好吧,我承認意識形態是免不了的事;
回題是岸,家鄉真是方便啊,竟然還有這種地方,一點門票錢就得體會日式風情;
距離近到即使照片不太合適,我還可以輕易二訪,完全沒有負擔。
.
光點台北,使者之家,這篇我要補充一下,結尾結論被要求重寫過,
編輯是想藉此呈現撰文時正熱門的美中關係,這個我是可以寫,但不太想寫;
好歹我也是有下點功夫探討過美中高層決策機制的,也有關注相關動態
因為國際變化太快也太大,譬如說貿易戰在今年G20峰會後,情勢就稍緩片刻。
又譬如說,金小恩同學的華麗轉身足夠在近代國際關係教科書上寫上一筆;
想想主後2018年初,朝鮮半島局勢緊張,朝鮮不斷試射飛彈,引發區域不穩定;
美朝之間劍拔弩張,重啟韓戰戰端都不意外,戰地記者隨時待命;
結果意外的是,金同學突然從不苟言笑的好戰份子變成笑容可掬的和平倡議者,
讓一票國際關係學者滿地找眼鏡碎片,現實比戲劇還要更曲折離奇呢
再者國際關係中,現階段的友好和敵對,並不是絕對而永遠的,
英國首相巴麥尊(Henry John Temple, 3rd Viscount Palmerston, 1784-1865)都說了嘛:
「沒有永遠的朋友、敵人,只有永遠的利益」(Britain has no permanent friends, nor permanent enemies. She ha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);
僅以此文中的美中、美日,都經歷了敵友之間的擺盪轉折,
而美國對台灣的態度,向來是這些宏觀戰略決策後的結果,而不是基於台灣本身;
是以現在所寫的文字,立場倘若太過絕對,若干年後可能是另一番光景。
故此文中,我以邱吉爾(Winston Churchill, 1874-1965)對國際政治的經典評語,作為暗示。
我原以為是邱吉爾最早說的,原來是他的前輩巴麥尊,不過無妨,這確實是英國國策
基於上述,我在部落格並不太寫時事議題,並不是我不關心,而是心力有限,
也不願寫些時過境遷之後,會埋沒於歷史塵埃中、昨是今非的事。
.
古城餘影,以遊記來說,這次算是去了活動範圍外的地方;
因為台北五門中,南面兩門最是陌生,即令東門,也很少駐足,
北門和西門雖算是活動範圍,但也是路過居多,不像這次有花點時間觀察考究;
平心而論,寫這種遊記是很心虛的,因為這五個門曝光度或有區別,但都是很常見的,
尤其是北門和東門,一個幾乎已成台北的象徵,一個是每逢凱道遊行必入鏡;
此情此景,只好把時間縱深拉長,好好的來一次繞城之行。
最後小小的轉折,將論述的矛頭,指向古城興建的目的,以此類比人被造的目的。
我得說,公報社的版本,是將「清朝」寫為「清國」,我這邊都改回來了;
第一,這是沿用日本的說法;第二,這是否定台灣和中國的歷史關係,
此種史觀否定了中國關於朝代的概念,認為每一朝,應視為不同國家,
而如愛新覺羅一系是「外國侵略」,從而想要裂解台灣與中國的關係;
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有政治主張,那是一回事,我也不支持被中共統一,
但這種更改,是漠視或淡化歷史淵源,否定這種常見對中國歷史分期的方法,
就是韓國、越南、英格蘭也有類似的分類方法,這樣的改寫,徒增口舌而已
.
草碧似油留雨痕,這對我來說,是很少數、很少數的真正「遊記」,
雖然那也只是聚會前一小時的閒晃,但以我大門不出,僅方圓10公里的生活圈,
跑到台南,真的算遠了(不考慮出差,那個是工作,不是出遊);
我到的時間早,雨又不小,讓我意外的獨享吳園,而且是難得的雨中風貌,別有風情。
這篇信仰的含量不高,但還是有引伸出我的一點信仰觀點。
.
白色陰影的生命之舞,本來的名字是「青坪舞之坊」,
跳舞咖啡是我很常去、或是安排聚餐的地方,加上光點台北,都是我常出沒的地點;
至於使這座古蹟更富有故事的蔡瑞月,我得說我並不熟悉,我自己對舞蹈也沒概念,
不過若是同在基督裡,我們有相會的一天。
.
貳之九、書籍介紹
雖說去年已經畢業,平時讀的書也不多,但持續有在找書來讀,
在這種慢慢推進的狀況下,還是有讀完一些書,而有些書,是可以寫點心得的。
尤其出差可以視為專心讀書的日子,等車、等船、等飛機等,均可看書
.
新舊兩約都是指著基督說的,在我的信仰中,新舊兩約的和諧,是我所關注的議題之一;
於是《揭開奧秘—發現舊約中的基督》這種書,就是我會關注的對象,
之前也是為了同樣的理由,採購了《新約引用舊約》(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use of the Old Testament);
不過只是節錄書的內容,並不是我所期望的,所以我還是加了點自己的觀點;
包括一個翻譯比較表,這真的是有下點功夫整理的,請笑納。
.
神永恆的旨意,這是本探討預定論的書籍,篇幅來說不算多,
但對於預訂論這個富爭議、直至今日尚難定論的議題,還算是扼要的說明幾個方向,
尤其是澄清一些關於預定論的誤解,若我們在討論之前先釐清相關認知的分歧,
有些討論或許可以省卻(隨著經驗的累積,我越體會到操作型定義的價值);
平心而論,預定論涉及了奧秘領域,兼之涵蓋面甚廣,
致使有些人的論述,讓我感到納悶,怎麼和我所理解的預定論有別?
.
譬如說這篇文章認為預定論的盲點是將自己放在「視角錯位」,
就我所知,預定論並未將自己放在至高者的視角,
而是承認神的至高主權,人在救恩一事上無從置喙,所以唯獨神配得榮耀;
誠然,如這篇文章的作者所言,我們只能以果子認識人,因為我們的視野、思想極其有限,
既不能鑒察人心,也不能透徹來時,更不能準確的評析決斷,
但若這人有純正、結出於聖靈的果子,我所理解的預定論,
是承認那出於神的揀選、基督的恩典、聖靈的工作,
而非出於人的選擇、意志的改變,從而蒙恩(雖然從外在行為論,有這樣的特徵)。
.
雖然這篇文章的若干論點,我並不同意,
不過他製作的表格很有趣,我就心懷感謝的心接納他的概念了;
但我還是要補充一點關於五要義的定位,
被稱為加爾文鬱金香(TULIP)的五要義,並不是加爾文主義,
而是多特會議(Synod of Dort)為了回應阿民念主義而提出的,
所以我依此做了點調整,以「多特會議主張」一詞代替加爾文鬱金香,
另我認為他的聖經根據有些奇怪,所以這個表格就先不列入了;
關於阿民念的觀點也和我所看到的資料有別,所以這部分也做了調整。
.

資料來源:http://behold.oc.org/?p=37568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阿民念主義
http://www.chinesetheology.com/SLau/Calvinism.htm
http://www.chinesetheology.com/NWong/CalvinNArminianOnGrace.htm
.
雖說至今雙方都無法說服對方,尚無定論(一如我和牧師關於聖徒永蒙保守的分歧),
事實上有時爭論的立基點、著眼處不同,常有牛頭馬嘴之感,實需留心。
不過阿民念聚焦於「人的責任」,這樣的優點避免了讓神成為罪惡之源,
按其說法,也讓我們更加認識神的憐憫和慈愛,因沒有強諸人歸向祂。
多特會議的回應,則是著眼於「神的主權、榮耀」;
而之間的分歧,是關乎神和人分別在救恩當中的位置,屬於救恩論的範疇。
思考預定論時,應以救恩論的範圍,而非神論的範圍,詳見延伸閱讀
.
綜言之,藉著這次的資料整理,我對於雙方的爭執點有多一點認識;
確實,今人對於雙方的論點都缺少理解,以至於所批評的,可能是對方沒有的;
譬如說,在上述資料來源《恩典論:加爾文主義與阿民念主義之比較》中,
有若干對加爾文派的評論,對加爾文派的認識有不足之感,或可能評論的是極端加爾文主義。
有趣的是,不少論點均會說,華人基督教因早期宣教士的緣故,多持加爾文主義立場;
但從現象觀察,對阿民念觀點的認同者不少,而能闡述加爾文觀點者不多;
認信加爾文,奉行阿民念?我周遭的一些弟兄姐妹,仍有若干想法認同阿民念
這可能是加爾文主義的複雜,似乎傷及了人的情感、貶抑了人的努力空間;
前者是關於理性的難以理解,後者是關於感性方面的難以接受。
.
至於我的立場,依我現階段對雙方的理解,我可以欣賞阿民念的出發點;
我也願意承認,以我現階段論述能力、學識,不足以完整闡述雙方觀點;
但是我不能同意阿民念對聖經、福音、救恩的解釋;
至少在論述中,隱有神人合作、普救的傾向,且也是聚焦在人的意志、責任。
且從當時剛發生不久的宗教改革的歷史脈絡切入,阿民念雖不若天主教否定唯獨信心,
惟認為唯獨恩典會使人怠惰、放縱,先行的恩典等觀點卻頗為相近,
多特會議認為阿民念向天主教靠攏、修正,並非無的放矢;
而阿民念擔心加爾文主義的神論是冷冰冰、人毫無責任之說,亦是對加爾文主義的不理解。
最後,本書有簡介加爾文鬱金香,我算是心滿意足了,是我會找時間再讀的書。
.
延伸閱讀:
http://bible.fhl.net/preach/preach15.html
http://www.chinesetheology.com/DKChow/Predestination.htm
http://www.christianstudy.com/data/misc/roman_catholic_01.html
https://arsone14.wordpress.com/2018/08/29/氣盛當年興三逆/
.
貳之十、巴克禮誕辰170週年
巴克禮誕辰170週年紀念—疼佇咱中間,腳蹤的形狀
對台灣教會史而言,湯瑪斯.巴克禮(Thomas Barclay, 1849-1935)的重要性不言可喻;
他所創設的台南神學院、台灣教會公報,直到今日仍然活躍;
他所翻譯的白話字聖經,留下那個時代的語言,表明對教會讀聖經的期望。
.
只是,他在想什麼呢?他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?
時值今日台南神學院、台灣教會公報乃至於整個長老教會,都存在大量偏差時,
我們可以肯定巴克禮的信仰路線、神學思想嗎?還是之後的發展產生變數呢?
於是,有了這一篇專題性質的邀稿,探討巴克禮的思想,而非事蹟。
.
這個任務有點消耗心神,因為要在人物事蹟中,探索真實的動機;
而且台南神學院、台灣教會公報可說是全台灣最熟悉巴克禮的一群人,我這不是班門弄斧?大膽
在取得《為愛航向福爾摩沙—巴克禮博士傳》之後的討論初期,原有三個方向,
一個是側重文學表現的小說化,類似之前寫過的辯論者藉機工商廣告);
一個則是從更多的資料,討論巴克禮;
一個是以一些事蹟切入,擴大深入論述。
.
本來我是想採取第一方案的,不過和編輯現有的計畫牴觸,
經討論後,以第二個選項進行撰稿方向。
第三個方向其實也行,但既不見林,也不見得能觸及本質,所以個人不傾向這個選項
為了獲取更多資料,我馬上採購了萬榮華(Edward Band, 1886-1971)的著作:《福爾摩沙的巴克禮》(Barclay of Formosa),
而且還要趕快讀完,以確保資料是否足夠,若不足夠就還要另外再找了。
閱畢後發現,《福爾摩沙的巴克禮》較之《為愛航向福爾摩沙—巴克禮博士傳》,
在細節方面更為詳盡,情感、情境也更加清晰,所以就成為我的資料主軸,
若兩者有出入,而比較前後文、相關資料後仍無法判斷,則以前者為主。
不過後者在蒐集其他資訊,畢竟較之萬榮華有更多時間,所以資料來源更為豐富,
於是就成為其他補充資料的來源。
.
基於萬榮華指稱巴克禮是加爾文主義者,所以我也以洛連內.伯特納(Loraine Boettner, 1901-1990)的著作《基督教預定論》(The Reformed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),
以之比較、參考,巴克禮的言行、思維,是否契合加爾文主義?
畢竟這類名稱、名詞很可能形成標籤、符號,而我們對內容卻是莫衷一是;
或是反過來,我們可能不明白相關的名稱,但是卻奉行其內容;
是以,這些都是需要檢視的,參考《基督教預定論》的目的即在此。
簡言之,這篇文章,以三本次級資料為基礎整理,
以《福爾摩沙的巴克禮》為主軸,以《為愛航向福爾摩沙—巴克禮博士傳》為輔,
以《基督教預定論》為印證,三者缺一,都會使本文失色不少;
為此,投稿的文章有不少註腳,表明這篇文章的具體意涵。
.
不過在蒐集資訊的當下,難免也萌生一個疑問,
看著這個似熟悉、但陌生的古老台灣長老教會,和今日的比較,顯見落差,
究竟是何時、又如何變成這樣的情形呢?
更具體的說,假設巴克禮時期傳揚的是純正的福音,那麼偏差是從何時開始呢?
我認為有個重要的事件,是日本所執行的皇民化政策,加上二戰時日英分屬不同陣營,
更添基督教在台灣的困境,也為戰後的本土化、銜接自由派留下伏筆;
雖然原因、影響俱不相同,但此事件類似鄭成功驅逐荷蘭人,讓福音的根遭受打擊。
相比於荷蘭人所傳的福音被連根拔起,巴克禮畢竟還是記取了教訓,留下了白話字聖經,
讓福音的根基更為深入,台灣戰後與美國等西方世界的關係,更非當初荷蘭被竹可比擬。
.
當然,也不能忽略,華人的土壤,雖然較之日本人更容易接受福音,
但是不求甚解的態度,行為主義的觀念,以和為貴的精神,
卻使得華人的信仰根基不夠扎實,神學思想不夠深沉,也更容易包容錯謬;
這都是巴克禮當時所觀察到的問題,百餘年之後,問題的本質依然,
故此,如今的台灣教勢仍不容樂觀。
.
貳之十一、繼承者
在撰寫部落格時,我有系列文章的定位,
目的是為了提升長篇文章可讀性,將一篇頗具篇幅的文章,拆成若干子題發表。
.
系列文章的安排始於主後2009年的默默遊記,
不過當時還沒有系列文章的想法,主後2010年的四篇懷朱也是無心插柳;
正式具有系列文章概念的,應該是主後2011年的約翰福音筆記;
總之,自主後2009年起,每年都有至少一個系列文章發表,
本以為今年這個傳統要告段落了,因為一直騰不出時間、動力撰寫。
.
沒有想到,今年的系列文章竟然以小說的形式冒出來,
坦白說,後臺的故事雖然談不上精彩,但算得上波折;
總之,這是在公報社的第二篇短篇小說,是因應宗教改革而規劃,
概念上是透過測驗,呈現宗教改革的精神:「五個唯獨」(Five Solae)。
.
繼承者(1)—漢彌爾頓的遺產,這部分算是前言,加上第一個測驗;
我想藉此連結「聖經」和「權威」,並且比較「傳統」和「人言」,
而基督徒信仰的權威,唯獨聖經(Sola Scriptura)是所信、所行的依據。
繼承者(2)—漢彌爾頓的測驗,基於編輯考量,這篇小說有經過修改;
從這篇以唯獨信心(Sola Fide)為主軸的測驗起,就有不同程度的修改,
變更之一,是文末略提下個階段的測驗。
繼承者(3)—漢彌爾頓的調查,如前述,基於編輯考量,內文有所修改,
從這裡開始,接近是重寫的感覺呢….,我在校對時就把它當新文章閱讀了,
反正校對這件事,之前也是做過的,這一階段主要論述重點是唯獨恩典(Sola Gratia)。
繼承者(4)—漢彌爾頓的安排,由於是接近是新文章,所以這段我就抱持讀者欣賞的角度;
基本主軸還是有維持在唯獨基督(Sola Christo),只是和我原先的方式不同。
繼承者(5)—漢彌爾頓的追求,這一段的主軸是唯獨榮耀上帝(Soli Deo Gloria),
原本我的構想是將遺產連結到宗教改革的遺產,那是本篇小說的主軸,
不過後來這部分的論述被淡化,而以角色之後的一生榮耀上帝。
.
繼承者(6)—後記尾聲,作為一篇邀稿,有一些幕後的細節可以談,
於是我就整理了些本文之外,屬於規劃階段、幕後概念的資料,
作為介紹之用(其實就是灌水、碎念之用)。
無論如何,這次嘗試以「五個唯獨」作為架構,規劃小說,確實是觸及到我一個心願;
我一直有想要整理「五個唯獨」的筆記,也算是整理我對這五個唯獨的理解;
我也聽過有人想要提出第六個唯獨,諸如唯獨教會,唯獨聖靈等;
我同意,這都是聖經中很重要的議題,我們也不該忽略這些議題的重要性;
然而,這些議題到目前都還沒被教界納入「唯獨」的範圍,
主若許,這些議題會受到更多的關注與討論。
.
貳之十二、文後閒語
最後,來談些關於點心的一點心得吧。
打完這段文字,才發現可能會刁難到外國人,前後兩個「點心」,意思不一樣?
.
自從開始公報社的服事後,我這邊有兩個小原則,
一個是一併歸類在「引用」資料夾;
一個則是文章要在公報社網站上發表後,才會跟著發表,以表示尊重;
除非到年末了,都還沒有在網站上看到,那才會獨自刊登,
過去有些零星文章,即屬於此類。
只是,今年公報社可能遇到具有紀念性質的3500期,
加上新書發表、年會、巴克禮170誕辰週年等重頭戲,
所以很多文章在網站上的刊登都延遲(甚至沒有刊登),
於是乎,這些文章就躺在草稿中好長一段時間,造成年中如乾旱,年底大爆炸的現象,
還創下了空前、跨年度的連續發文紀錄。
咦?這麼說來,紙本不算的話,我這邊就接近是獨家囉?
.
不過有件事是可以確定的,
今年的刊出量創下新高,僅是年中時,就將近五十篇,
我的投稿供不應求啊,年初的時候還想取得供需平衡,
結果後來因為投稿數量真的是跟不上,只得就放棄了,
即使以投稿量來說,今年還是創下了新高,過五十篇;
但庫存接近告罄,投刊比高過1:1(從主後2013年底投稿至今,這成果算可接受了);
之所以部落格沒被大量洗版,是因當時這些文章都卡在草稿裡,暫時還出不了門;
不過出來混總是要還的,所以在年底就開始全部出清。
.
說到投刊比,這裡要說明一下,到最後一定是刊出數量多於投稿數量,
理由很簡單,兩者的計算方式不同;
譬如說小說在投稿數,被視為一篇,但以刊出而言,卻分為多期刊登,
如此形成投刊不一致的結果,絕對不是我算錯。
.
今年還有個特徵,就是刊登類別的全面;
除了APP讀聖經之外,我所寫過的類別在今年都有刊出,
這在過去是非常罕見的,可能和今年的發文量有關,
再怎麼說,今年僅是文章刊出篇數,就是歷年之最了。
.
或許,隨著庫存見底,這個服事將進入另一個階段;
不見得是壞事,牧者總有帶領;
我這個微小而卑微的器皿,會有枯竭的那天,
但是聖道的豐富、真理的深邃,卻遠過於我們所能述盡;
這幾年來的服事,在我給予之先,有著從主來的恩典,在我這不配的人身上。
.
.
參、雜絮
若說主後2010年是從「囍」字開始,
那麼主後2019年就是「亂」字開頭。
.
不得不說,今年年初的狀況有點不好,
有些延續自去年的事情,如信仰、工作、家族等,
讓年初有些手忙腳亂,接應不暇,
有的是延續自去年,尚待收尾;
有的是自己造的孽,難辭其咎;
有的是別人挖的坑,莫名所以;
總的來說,今年是以紛亂開始。
.
參之一、愛恨情仇俱成灰
今年還有一件事,也算是弄得烏煙瘴氣,
其中有部分狀況,被我整理成見證投稿,
一些關於信仰論述,請參閱七夜伴骨罈
看在這裡是我的場子,就多說點細節吧,
讓大家看看,究竟這件事有多麼折騰人。
.
為了服務那些沒有點入連結的人,我簡單的說一下狀況,
由於外祖父客死異鄉,為了讓老人家落葉歸根,我肩負帶回骨灰的任務;
雖說不是平常,但這種事情畢竟不算罕見,航空公司基本上都有因應對策。
而我的跑腿人生清單中,多了一個不太常見的物件
.
問題在於,我們和當地人會面、作業的細節一直談不攏,
一下子說要在某機場,一會兒說要在某港口;
有人建議出差時處理,有人則期望專程辦理;
這些變項均會影響機票、時間等排程的規劃。
此外,骨灰罈的尺寸也比我們所理解來得大,
看到實物後,心想,這不是罈,是甕吧?
是以會影響機票安排、如何維護,均需設想;
過程中有些人的用字遣詞,又顯得刺耳讓人不舒服,
讓我們這邊的聯絡人大動肝火(據說對方也是)。
.
讓我整理一下那些已經胎死腹中的議案吧,
三月底,原定藉出差之便,至當地攜帶,爾後取消。
五月初,原定專程處理,至某機場攜帶,爾後取消。
五月中,合併出差處理,當地人送至我下塌的飯店。
也就是在這個節骨眼,發生了文章提及的突發狀況;
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我,趕緊回報:要晚一週回去。
說來啼笑皆非,同事出差帶淘寶,我帶的則是….恩。
肇因上述紛亂,於完成任務後,在Facebook上寫下:
.
若非昔時諸恩怨,
安有今朝事紛亂?
愛恨情仇俱成灰,
落葉終歸故土還。
寫成這樣,也算是我個人的加密方式了
.
長輩之間有許多糾葛,是是非非一言難盡,我這邊就不評論了,
畢竟事情發生時,我的年紀還小,事後我也沒有聽過兩造論點;
只是,從目前所呈現的證據,黑白雖難言盡,倒沒有灰色地帶。
.
為了緩和氣氛,我來說些「事紛亂」的窘境好了;
首先要感激幫忙的司機,大家都沒有預料到會這麼重,可能有三個人傷到腰。
分別是載我們從飯店到港口的司機,載我從機捷到家裡的司機,還有我
再來要感謝香港機場的地勤人員,雖然剛剛說,航空公司有標準作業流程,
但由於尺寸、重量的關係,還是著實讓他們頗感棘手;
就他們的經驗,抱在懷中就可以了…..容我再說一次,那個是甕…..
於是我們整整在機場協調一個小時有餘,最後才協調出可行方案,
還好我有早到機場,有點作業、緩衝時間,不然後果不堪設想啊。
最後要感念同事的體諒,除了讓我開小差出去處理之外,
也不時的調侃在下小弟我,讓整個氣氛不至於那麼沉重;
總之,外祖父在我們的同事圈中,也算是紅了。
.
參之二、情怯
得承認,近年到嘉義的次數,是減少了;
也因此,這次到嘉義的時候,竟感到近鄉情怯。
於是乎,整理了一些思緒,紀念這段逐漸遠去的時光。
比較不浪漫的目的,是要讓九月也有文章刊出…..
.
參之三、自省
今年偶然讀到了余光中先生的諍言,著實讓我冷汗直冒,
原來自己英文不行,卻也多受英文文法影響,套句余先生的話:「中文被帶壞了。」
此後用字遣詞之前,考慮再三,免得誤用中文,貽笑大方。
.
既然提到中文,讓我藉此評論時事;
由於近年來的政治正確,學校導入了不少各族群的母語教學;
有總統候選人基於教學的資源分配,提出「母語對不起,請你回家學」的主張,
以在家學習,透過檢定方式,核發獎學金鼓勵,取代學校正式教程。
基於資源限制,有所取捨,政策本身存在討論空間,
取什麼、捨什麼,只要有足夠的認知與覺悟即可,
也要考慮政策可行性、教學現場的複雜性,莫想要通吃兼容,那是大膽而困難。
扯遠了,總之有團體更因此批評,若在家有講,
「那麼學校最不該教的,就是中文課。」
我看了是啼笑皆非,言下之意,中文講一講就會了?
會用中文溝通,會寫中文字,並不代表了解中文啊,
直到現在,我也不敢說我熟稔中文,略通一二而已。
.
參考閱讀:
https://opinion.udn.com/opinion/story/9881/4159227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12702/4157250
https://tcnn.org.tw/archives/61869
.
.
肆、小結
雖然前面的話,可能已經多到讓人受不了了,
基於對自己負責,我還是得讓這篇文章告個段落。
.
肆之一、紀錄
在很意外的狀況之下,今年創下了一些紀錄,可以稍微整理。
.
一、文章量次高
最後,本年度的文章量達到九十一篇,
雖然還是沒有突破主後2015年九十四篇的紀錄,
但之前的亞軍,主後2014年七十八篇的紀錄已被超越,
而且如果不是起步太晚,裁量過於保守,存在突破紀錄的可能性;
當然得承認,這個文章數量基於「滄海一瓢」系列,其實水分很高,
僅這個總數不到一千字的系列短文就整整有廿一篇啊,我自己都感到非常心虛,
也明顯拉低本年度每篇文章的平均字數(這樣算起來,實質文字量應只有七十篇規模)。
而這篇總結文章在上半年度時,就已經逼近萬字文,足見長舌,
半年後增加一倍也合情合理,是不是?最終這也成為單篇文章文字量之最;
然後,我在貼這篇文章時,整理連結到頭昏眼花、痛不欲生,
只能慶幸這篇是以聚沙模式寫的,不然一定會更為悲慘。
篇幅的長度,讓我都在想,是不是要當作系列文章發布…….
但換個角度,如果不是以聚沙成塔的方式寫,這篇文章可能會很短
.
二、每月文章發表,自主後2014年起,持續中
此外為了我個人的一點堅持,希望每個月都有文章發表(月刊的意思?),
所以當確定這個月沒有文章可發表時,會想辦法擠出一篇文字出來;
這也稍微平衡一下(很小的一下),讓這個部落格不至於全部是引用文章,
至今共持續七十二個月。
.
三、文章連發(單年度)
拜公報社沒有刊登之賜,加上個人的原則,
本年度創下跨三月共六十四篇的連發紀錄(而且還沒停,會跨年度),
差不多在十月左右,我就在盤算庫存,應該要從何時開始出清?
那個時候,草稿匣的數量約是五十餘篇,意味著我若要在年底出清完,
以一天一篇的節奏,當時評估十一月上旬就要開始動工;
這還不含這段時間會冒出來的文章呢,所以還需要抓點緩衝空間;
最後幾經衡量,決定在十月廿九日開始這個壯舉,
以先進先出的原則執行,期間若有刊登於官網者,則優先處理該文章,
在十一月十八日正式突破主後2014年所創下的廿連發紀錄,朝向未知終點邁進。
.
四、單月最多文章
主後2014年所創下的廿二篇單月最多紀錄,也在十一月廿三日被突破了,
受限於十一月只有卅天,所以在這個數字止步,
然後只維持輝煌紀錄卅天,在十二月卅一日紀錄終結,這是先天的限制啊。
.
五、單篇文字量最多
今年創下了單篇文字量最高的紀錄,也就是現在在讀的這篇略疏2019,
之前的紀錄是去年的懷想2018,為13,893字,今年….嗯,含附錄28,799字,
硬生生多了14,906字,我需要對我的長舌有深刻反省,
如果能夠從頭看到這段文字,我非常感激。
咦,這個規模,是在寫論文嗎?不過這篇不含學術價值就是了
.
六、單篇文字量最少
有趣的是,今年也創下單篇文字量最低的紀錄,不考慮以圖為主的文章,
之前的紀錄保持是自介性質的論虛吾,含標點符號僅32個字;
結果今年更狠,滄海一瓢—歸算,含標點符號僅10個字….
短期間應該很難突破這個紀錄了。
.
略疏紀錄
既然今年有這麼多紀錄,或許我可以彙整成列表,以供參考;
除了幾個持續中的紀錄,以短期間不太會變動的紀錄為主,
有些如單月、單日最多文章的紀錄,基本上已不會被超越;
另外如年度文章量最多等紀錄,也不是能說突破就突破的;
所以那些短期變動可能性高的,如點閱率最高云云的紀錄,我就不列入了,
不然要更新維護很麻煩,於日後解析部落格沿革的意義也不大(就是懶)。
.
01. 虛吾小築開張:主後2005年6月14日,第一篇文章為感恩,至今十五年,紀錄持續中。
02. 年度文章量最多:主後2015年,九十四篇。
03. 年度文章量最少:主後2008年,一十二篇。
04. 年度文字量最多:主後2015年,246,277字。
05. 年度文字量最少:主後2007年,010,311字。
06. 年度平均每篇文字量最多:主後2012年,3,247字。
07. 年度平均每篇文字量最少:主後2006年,0,457字。
08. 單篇文字量最多:主後2019年,略疏2019,28,799字。
09. 單篇文字量最少:主後2019年,滄海一瓢—歸算,10字。
10. 單月文章最多:主後2019年十二月,卅一篇。
11. 單日發表最多:主後2005年6月14日,六篇(轉貼自哇咧星樂園時期文章)。
12. 年度連發最多:主後2019年,六十四篇。
13. 每月文章發表:自主後2014年起至今,持續七十二個月均有文章發表,紀錄持續中。
14. 系列文章發表:自主後2009年起至今,持續十一年均有系列文章發表,紀錄持續中。
15. 第一篇系列文章:主後2009年,默默遊記,八篇。
16. 系列文章篇數最多:主後2015年,淺論要理,廿篇。
17. 系列文章篇數最少:主後2010年,懷朱,四篇。
18. 系列文章跨時間最長:主後2017年,夜路漫漫,至今跨三年,紀錄持續中。
.
為何要連最少紀錄也計算呢?
對我來說,那也是另一個指標,證明來時路的記號,
且像是文字最少,代表高度精練的文字,具有正面意涵,
這也是中文優美之處,君不見《三字經》、成語、詩詞,俱是寥寥數字?
.
肆之二、耗竭
這一段我本來沒有想寫的,但因為前幾天和弟兄回憶起兩年前的事件,
所以我想可以稍微談點當年的感觸,為此我還翻出過去的筆記,挖掘那些已淡去的記憶。
.
這差點被我稱為「五逆」的事件,在主後2017年的年度文章中,有著寥寥數語,
當時的情境是,主持人說:「如果大家沒意見,我們就鼓掌通過…..」
我環視前後左右,一片靜默,
我那可憐又渺小的良心又不允許我在這麼重大的事件不經議論,
於是怯生生地舉手,當隻掛鈴鐺的老鼠:「我有意見。」
記得當時提出三個問題(之後稱發問對象為事主):
.
一、您既然如此選擇,呼召是什麼呢?
二、您在主裡的預備充足了嗎?
三、若未來承擔不住,有無退場機制?
.
當時得到事主的回應分別是:
一、看見需要,羨慕善工。
三、一任四年,交體制決議。
.
以我對呼召的認知,這個回答沒辦法說服我,
因為若只是看見需要,就要做,那事情可多了,需要總比供應多;
再者,若是看見需要,也不一定要以此方式作業,方法總有討論空間。
雖然會後的簡短談話中,我被認為因和某弟兄太親近,思路很相近,
如我的觀察沒有偏離事實太遠,真是此言差矣,有很多差異好嗎?只是我沒表態,
例如在對傳道人、教會的定位,我就有不同的觀點,尤其是後者,我還寫了篇文章備著呢,
近三年後再回來看,還是感到凜然,可見當時激動之情,溢於字裡行間
.
我的筆記中,沒有第二點回應的紀錄,可能當時未得具體回應,但那卻是我的重點;
因為在這幾年的服事當中,無論是夜路,還是點心,我深深感到耗竭,
所以當時我提出這個問題,這是一部分是這個動機,究竟準備好了沒?
兩年後回首,還是有些跡象,呈現這種缺乏,
比方說通篇的講道中,雖是滔滔不絕、活靈活現,但信息含量卻不高;
如此,我們聽到了一篇可能有趣、生動的故事,但無益於我們理解福音,
更何況其中的阿民念傾向,我也算多次領教到一字之差,意涵甚遠的狀況。
.
因此,我也觀察到源自於事主特質、信息內容的隱憂;
不可諱言,相比於前任牧師,目前對於人的凝聚、事工的推動,
事主更有群眾基礎,對於關懷的技巧和意願也較高,也更為謹慎,俱值得肯定;
只是其中造成的裂痕也不容小覷,幾位具潛力的弟兄姐妹,並未同心、全情支持;
而在另一端,支持事主的人,卻也不見得能從事主得建造,
如前述,肇因於事主的信息含量不高,能得幫助的也就有限,
雖然屢次強調應關注、尋求「原則」,但所呈現的,卻是「故事」。
此外,在凝聚會眾的方式上,仍與前任牧師在本質上沒有差異,
都不是本著基督、本著聖經、本著信道,於此,我仍不願妥協。
.
恩,不過話說回來,我也該寄予同情,畢竟我不是當家的人,
有些難處,不外人道,我這樣的說法,不夠份量、體貼,這我承認;
所以,這些文字,只能算是個人的觀察紀錄,而非公開表述的宣言。
.
肆之三、回眸
若要問我,對這一年來的評語、總結如何?
整體來說,沒什麼太大的變化,僅有一些調劑性質的小波瀾,
如果是多年不見的朋友,路上偶遇,
可能除了變圓的身材、退後的髮線,
故人依舊,看不到什麼差異。
.
那麼肚子裡的、頭皮之下的呢?
好像也沒什麼戰力增長,還是那個很古怪,很孤僻,很難相處的李某人;
這樣雲淡風輕,也別有一番滋味啊,我擅長品味這類點滴,有一種美感;
在年屆不惑之前,我肉體的衰敗是可觀察的,我心緒的平穩也可見一斑,
但在基督裡的稚嫩,也是益發明顯,隨著在主裡的學習增加,越加承認自己不足;
我常在聚會中對比我年少的人說:「我沒有什麼可誇、受肯定的,
我之所以看起來比較長進些,不過是比你們早走幾步路,
但我們在基督裡的身分、立場,除了靠著基督的恩典之外,無他。
.
上述的簡語,或可說明我回顧過去、展望未來的態度;
我還是「唯獨聖經」,以尋求對救主的認識、對信道的理解;
我還是「唯獨信心」,以作為蒙稱義,得以成聖的基礎;
我還是「唯獨恩典」,以表明不是靠著自己的行為,乃是靠著基督成全的工作;
我還是「唯獨基督」,以承認我們進到天父面前、得以禱告,唯獨是因著基督;
我還是「唯獨榮耀上帝」,我是罪人、軟弱者,若有什麼偏差,是我本性所致;
我是蒙恩者、屬主的人,若有什麼聖潔、公義、善行,是神的能力所為;
唯獨那成就萬事,使罪人與自己和好,使黑暗歸向光明的神,配得榮耀。
.
以上,告別主後2019年,來年再見。
.
.
附、歷年
雖說我想告個段落了,但本文起頭有提到,今年有個結構的調整,
從這之後就是附錄了,是回顧過去的年度總結,有著歷年全紀錄;
由於首次歸類為附錄,所以我試著重新回顧這條意外的文字路程。
.
嚴格來說,經營部落格是我人生中的一個意外,
廿歲之前,我並沒有書寫的習慣,年少時有寫日記的嘗試,
但總是落入興致沖沖的立志、流水帳式的乏味、索然無味的放棄這三個階段,
至於閱讀量,也不算大,範圍諸如溫氏、金古等武俠小說,論述性就甭提了;
廿歲前後,開始有些在主裡的尋求,思想的衝擊,
當時開始有些不成熟的筆記,記錄了那些年的青澀。
.
在主後2005年開始寫部落格之前,文字主要發表於哇咧星樂園,
在替代役的時候,開始寫些敘事性的觀察、引述性的評論、論述性的想法,
那個時候談不上成熟,但也就是千里行,始足下的階段,一切都還在摸索。
直到正式經營部落格,相較於部落格的發展歷史,並不算早;
當時多數的部落客以無名小站起家,我的起點則是當時有點小眾的MSN space;
總之,初期還是玩票性質的撰寫,這點可從發文的質與量可窺一二;
其不成熟的程度,至今我都會感到羞赧,很想湮滅證據,
會留下來,大概也就只有歷史意義的考量了,
部落格的定位、架構,在銜筆十載一文中有概述,
雖說因撰寫時間之故,只有記錄到主後2014年。
.
不過可以說一個巧合,那就是我那些玩票性質的文章,
全部都是在MSN space時期寫的,因為當我開始認真經營部落格後,
過沒多久,MSN space就停止服務了…….故此,此時期有正經內容的文章不多,
常會看到一些自娛娛人的文字,有考古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著挖掘。
.
一、主後2005年
遙想2005,雖說是2005,但是在主後2018年所整理,
因為此階段並沒有年度總結的概念,那是在主後2009年之後才萌生的,
所以從主後2005年至主後2008年,才以遙想為名,彙整這四年的總結;
這一年文章量不算少,原因有二,質量沒有管控,也還沒讀大學,時間還有點餘裕。
現在回頭想,這一年有很多轉折性的事件,只是當時沒有好好記錄;
譬如說當時的團契,大膽嘗試啟用年輕人主政,至終仍難敵舊習,
從當時的紀錄,我自己也受了一些干擾,只是不知餘人如何;
順道一提,個人方面,我也是在這一年開始畫個人自畫像的賀年卡,
不過當時的畫技、配色慘不忍睹,實在不太想拿出來丟人現眼。
.
二、主後2006年
遙想2006,此時文章量就有下滑的趨勢,
不過可能當時課業還不算太重,所以寫的文章還不算太少;
此階段也沒有很認真地想經營部落格,想到哪裡,就寫到哪裡;
但這一年值得紀念,發生了行塑我信仰性格,很有意義的事件,
關鍵字是:四逆,夜路啟程;
於此,很多人對我特立獨行很不諒解,我沒有話說,這是事實。
不過,那些喜歡強調歷史、脈絡的人,是不是可以考古一番呢?
若期待我改變態度,是不是輕看了這十餘年夜路來對我的形塑?
如期許我調整行徑,是不是輕忽了在下小弟我長年以來的堅持?
.
三、主後2007年
遙想2007,這一年對我的意義深刻,對於信仰、職場,這一年都是轉折之年,
當然於前者的時間點而言,事件是在去年底發生的,但這一年明顯動盪;
但我對這一年,也很扼腕,如果時間重頭,在那個年輕的歲月,我應該能有更多充實;
但凡事有主的美意,雖然這一年出自於我的怠惰,但也成為來年認真的砥礪。
.‎
四、主後2008年
遙想2008,以文章質量來說,這可謂十餘年來的低點了,幾乎是慘不忍睹的狀況啊;
那個時候我在做什麼呢?職場稍上軌道,夜路的服事也有些初步心得,
學業方面,也沒印象有什麼難處,怎麼就這麼少文章呢?不可考。
.
五、主後2009年
這部分要開始正經一點了,不過多數也是沿用之前的文字;
在主後2009年,動筆寫下恭送2009
這是第一篇的年度總結,追溯濫觴,是因為那年大學畢業,故文章量激增;
這真的很關鍵,君不見主後2008年,該年只有12篇,至今仍是敬陪末座啊,
近幾年雖然不能說輕易,但很多次都是上半年度就超過這個數字了。
.
六、主後2010年
在主後2010年,寫了回首2010,這一年有好些值得紀念的婚喪喜慶;
其中包括多年老友的成家立業,景仰孺慕的年長弟兄離我們而去,
直到今日,朱伯伯仍不時被弟兄姐妹所提及。
.
七、主後2011年
在主後2011年,寫了縱覽2011,這一年甫而立之年,寫了些相關感觸,
且具有一定意義的是,這個階段開始透過文章表明自己,怪胎三拼圖之一,已然完成。
抓到小辮子,竟然不是12月31日發文?
.
八、主後2012年
在主後2012年,寫了小結2012
這一年為自己做了個決定,盡量避免寫價值、深度不高的文章;
回顧當時,許多對自己的重要剖析,也來自這一年的文章,
譬如怪胎三拼圖,當中有兩塊是在這一年完成的。
又抓到一條小辮子,也不是12月31日發文?這兩條辮子很難改了
.
九、主後2013年
在主後2013年,寫了概述2013,這一年以文章數量而言,是少的,但內涵、品質是夠的;
數量偏低的緣故,可能是因系列文章有兩篇,耗了些心神,加上外務的資源排擠等;
總之,品質控管這個訓練很重要,因為下個階段,首要的就是質的控管(雖然我在量的部分好像有點失控)。
.
十、主後2014年
主後2014年是撰寫年度文章的分水嶺,
這一年寫了聚沙2014,由於吃點心的緣故,文章量有爆炸性的成長,
之所以稱之為「聚沙」,乃是部落格一有更新,馬上整理到這篇文章內;
此前的年度總結,都是到了年底時才慢慢整理的。
這種模式的好處很明顯,能夠因應大量文章,且能敘述的很詳實;
此後食髓知味,之後每年的這篇文章,都是循此模式,以一年的時間撰寫。
還是要說,若不是這樣處理,可真的是一場個人式的災難……………….
試想,至少四十幾篇的文章要在短時間內整合成一整篇?光用想的我就心寒了
另外有個問題,這種文章是否是必要呢?在這個階段是需要、而且極富意義,
寫這種年度總結的文章的好處,就是有如目錄般的將所有文章整合在一起,
除了要找文章很方便,也稍微可以看出這一年到底在想什麼,做什麼,經歷了什麼,
順便可以對這些文章加上一些個人的註解感言,相當於摘錄。
應該就是受到Wikipedia的「啟發」……………….
.
十一、主後2015年
在主後2015年,寫了匯流2015,這一年頗值得一書,
真不曉得那一年哪來那麼多時間,繼主後2014年後發文量再爆炸一次,
一舉打破多項在2014年所創下的紀錄,如年度最高、信道、引用資料夾最多等,
讓主後2014年只保住了單月最多、連發最高等紀錄,
而且這一年的紀錄,至今還是保持著,未被突破;
一看這三年的紀錄,真如《左傳.莊公十年》所載:
「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。」要持恆撰文,實非易事啊,
如同我在另一個部落格的留言:「敬每一顆持之以恆的心。」
.
十二、主後2016年
在主後2016年,寫了臚列2016,果不其然,
這一年相較於前年度,發文量銳減五成,原因無他,力有未逮,僅只如此;
追根究柢,可能和重返校園有關,畢竟多了課業需要適應、面對。
.
十三、主後2017年
在主後2017年,寫了簡憶2017,這一年教會有些徵兆發生,
致使我預判將會有些轉折性事件,值得拭目以待;
不過依照這一年來的觀察,目前於我而言,生活還沒有因此有很明顯的轉變。
.
十四、主後2018年
而主後2018年,第十次寫年度總結文章,所以也有改版,
寫了懷想2018,這是第一次在一篇文章中,有著歷年全紀錄的連結,
未來按規劃,應該每年都會有(就是這一段會越來越長的附錄……………….);
總之,這一年的文章量不算少,引用資料夾在點心的推波助瀾,更是創歷史新高,
看著點心的存貨越來越少,雖然談不上焦慮,但還是心生感慨,
一個不留神,參與這個服事,已有五年的時間,
從正面的角度,也是敦促我思考、閱讀、撰寫。
.
.

略梳2019 有 “ 3 則迴響 ”

  1. 引用通告: 漫談2021 – 虛吾小築

心有所感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